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考篇 李燕杰

(2008-02-19 14:14:57)
标签:

胸中之竹

哲理

真理

舌头

李燕杰

宇宙

策划编辑张立红

教育

思考的启示把人从奴隶解放成自由人。

         []爱默生
   思考是行为的种子。
          —— [美]爱默生

   沉思—— 就是去领悟真理,去生活,去运动,并在沉思中去获得我们的存在。
          —— [印度]泰戈尔

  


  请问您对真理如何理解?

答:我在演讲中,着力宣讲真、善、美,而“真”字,首要意义在讲真理,如何理解真理呢?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是一种习惯的理解。

另外,人们还这样认为,真理乃是人类在其认识和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具有某种客观必然或规律和普遍可证性的肯定意义。

不管对真理如何理解,我们在演讲中一定要使自己的言论接近真理,绝不讲假话和错话。我是在这样努力,但真正做到完全正确,还需要不断努力,也许盖棺也不能定论。

 

请问演讲征服力如何形成?

答:在演讲中,要说服、征服群众,必须有一定的征服力。

第一,要有人格力量,首先自己做人要正,言行如一。

第二,要有情感上的力量,要真挚,要实在,感情充沛。

 

人格要高尚,感情要充沛,逻辑要严谨,例证要动人,语言要生动。

 
第三,要有逻辑的力量,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不能语无伦次。

第四,例证要动人。

第五,语言要坚定、鲜明、生动有力,掷地有声。

人格要高尚,感情要充沛,逻辑要严谨,例证要动人,语言要生动。

总之,从演讲本人到演讲稿,从讲的内容到讲的形式,从感性到理性,都应当有相应的力度,才有可能形成演讲的征服力。

 


 

有些人在演讲中,着力吹嘘自己,夸大自己的成果,您怎么看

答:一个人在讲台上夸大事实,炫耀自己,绝无好处。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想一个人在台上用几句话掩人耳目,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掩饰一时也不能掩饰永世。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几句话:“靠嘲弄别人抬高自己的人,往往是自己作践自己。靠吹嘘和谎言美化自己的人,最终只会丑化自己。”

请记住,如果一千个人听讲,就有一千双耳朵、一千双眼睛在听、在看!

 

演讲人讲假话,确也有人上当受骗,这为什么?

答:演讲者在大庭广众之下讲假话骗人,绝无好结果。偶尔骗了一些人,那是因为他骗术高明。有人讲:“最容易上当的谎言,是被掺进虚假的实话;最易受骗的谬论,是被稍加歪曲的‘真理’。”

这话讲得太好了,妙极了。演讲者、听讲者都应仔细玩味,从中悟出点哲理。

 

您面对群众演讲,无论是面对几百人或几千人、上万人都能泰然自若,为什么?

答:我上台前,都要用无限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演讲,力争符合这五项基本原则。一般来说,符合这五条,一定能胜利。

一曰时代性、针对性;

二曰实用性、操作性;

三曰科学性、系统性;

四曰艺术性、强磁性;

五曰恒久性、延伸性;

有了这五条,再加上相应的艺术技巧,演讲一定能成功,所以能泰然自若。这是建立在五项基本原则之上的必胜信念。

 

您在演讲中,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有些是您在生活中观察出来的。您在观察过程中,有些什么体会?

答:我平时比较注重观察事物,就像照相机,经常抓拍,从外在到内在都要研究。观察与创作的过程如郑板桥画竹。

 

把目中之竹变为胸中之竹,又由胸中之竹变为手中之竹。

 
把目中之竹变为胸中之竹,又由胸中之竹变为手中之竹。

目中之竹,是竹子的现实形态,画竹全过程可算作肯定阶段。

把目中之竹加以揣摩,在胸中经过一番扬弃,弃其原始外形,得其神韵,成为胸中之竹。这是第一个否定。

胸中之竹只是一种概念,缺乏现实的外形表现。还需要第二个否定。即经手中之竹扬弃,留其神韵,克服其外形不足的缺点,恢复目中那种现实竹子的形态。这种手中之竹并非目中之竹的简单重复,实际上是目中之竹与胸中之竹的结合,形神兼备,体现出竹欣欣向荣而又兀傲清劲的精神,把目中之竹提升到艺术的高度。

画竹如此,演讲选典型也如此。我们演讲中那些有影响的典型,几乎都是由目中到胸中,又由胸中到口中的,逐渐形成活生生的典型。

 



您在演讲中,十分重视哲理概括,而且运用自如。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答:我是重视哲理的,如果说运用自如,却不敢当。因为要在演讲中形成某些哲理,确实不大容易。

哲理,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也是对事物内涵的概括力,同时,也是对事物表达的审美力。在演讲中,为强化自己的观点,应尽可能用带有感情的语言及富于思辨的理念给人以启迪。只有形成哲理情趣,才能产生较好的实效。

哲理,载体是多种形式的,如哲理诗、哲理散文、哲理杂文等。我们可借助各种载体或称媒介,对人生、对自然加以概括,引人思考,发人深思。

我在演讲中一直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与运用,在平时生活中也经常探索。总之,要在生活中感受,在思考中升华,在演讲中体现。

对哲理的概括,要想做到运用自如,需要一个过程。即面对多彩的人生,千姿百态的大自然,要经常进行思考与总结,通过演讲的砺石迸发出真理。对激励斗志,净化心灵都十分有益,正如有人说:

 

 
“演讲有了哲理警句,才能给人以前进的意志,唤起明天的希冀。”

又如:“哲理,是生活、感情、诗意凝聚的珍珠。”

 

您在演讲中,经常讲到社会弊端,我们觉得您的出发点是希望社会好,是这样吗?

答:是的。在我们的社会里,确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我认为一个人,应做社会和国家的主人。我不主张一些人上台以后,不问青红皂白,乱甩手榴弹。弄不好,炸不了敌人,反而炸伤了自家人,这是不足取的。

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父母亲、兄弟姐妹全是知识分子,对社会上丑恶现象都有愤世嫉俗情绪。但我觉得,即使有些忧患与愤世情绪,也绝不能悲观、厌世,更不能轻薄、玩世。我主张在教学、演讲乃至处世中,要多释放一些热气,不要只放冷气,我们在演讲中尽力引导青年改进人生,改进社会,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我一贯的主张。
摘自:《总有一种方式让你脱颖而出——李燕杰论演讲美学及非凡演讲解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