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一下子就得15张奖状 老师却为设置奖项想破头

(2017-06-13 11:17:46)
分类: MBC情商训练/情商教育

生一下子就得15张奖状 老师却为设置奖项想破头

20170612厦门网 2017-06-12 00:00
字号: T T

  ■正方:颁发奖状是赏识教育的体现,能激发孩子的闪光点,有促进作用

  ■反方:过度奖励不仅降低了奖状的含金量,而且违背了赏识教育的初衷

W020170612530262477008.jpg老师却为设置奖项想破头" TITLE="学生一下子就得15张奖状 老师却为设置奖项想破头" />

  ■拿到奖状乐呵呵。

W020170612530263509467.jpg老师却为设置奖项想破头" TITLE="学生一下子就得15张奖状 老师却为设置奖项想破头" />

  ■常给学生发奖状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幼儿园、小学低年段。

W020170612530264478824.jpg老师却为设置奖项想破头" TITLE="学生一下子就得15张奖状 老师却为设置奖项想破头" />

  ■赏识教育不等于人人都要奖励。

W020170612530265442790.jpg老师却为设置奖项想破头" TITLE="学生一下子就得15张奖状 老师却为设置奖项想破头" />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表彰大会上,一年级学生悦悦获得了15张奖状,让班上的其他同学羡慕不已。临近期末,除了即将到来的暑假,许多低年级学生最期待的就是可以拿到各种奖状了。不过,与这些学生热切期盼奖状相比,有些老师们却很发愁,因为他们不得不绞尽脑汁设置各种奖项。

  以前,奖状对于学生而言,代表着沉甸甸的荣誉。可如今,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得到各种奖状,有些学生甚至隔三岔五就会带一张奖状回家。拿奖状本来是件开心的事,但奖状的“普及”也引起了热议。有人认为,这样的“赏识教育”很好;但也有人质疑,过度奖励不仅降低了奖状的“含金量”,而且违背了赏识教育的初衷。

  记者 林珊 李小庆

  【老师做法】

  全班三分之二要有奖

  有些奖项得“量身定做”

  思明区某小学的一名老师说,不知从何时起每学期的闭学式当天就成了颁奖日。临近期末,除了正常教学任务外,她还要为给学生设置什么奖项而烦恼。这名老师说,一般而言,低年段的班级至少全班要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有奖状。

  “在这些奖项中,有关学习方面的其实不多,反而是其他方面的单项比较讲究,这就很考验班主任的智慧。”该老师说,除了艺术、体育、劳动、文明礼仪、生活技能等比较常规的奖项外,还要有所创新,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些奖项。

  该老师说,最近她正准备上网淘一些小奖状,比如“口语小达人”“记单词小能手”“老师的小助理”等,还要准备小奖品。不仅如此,还要考虑每个孩子的需求,顾及他们的情绪。

  借鉴博饼规则设置奖项

  颇受学生欢迎效果不错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湖明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林姗姗想了不少招数。最近,她借鉴了闽南中秋博饼的经验,用“状元”“对堂”“三红”等名目,奖励在语文科目中表现突出的孩子。

  她采用了奖励币的方式,比如学生在早读、课堂表现、作业、考试等方面表现优秀,都可以获得奖励币,奖励币累积到10个可以盖一次章,得5个章就有“秀才”奖状,10个章是“二举”,以此类推,30个章就是“状元”。

  同学们还可用这些章兑换礼物,比如精美的书签、免写作业卡,或者与班上最喜欢的同学合影等。“从目前来看,孩子们还是很‘吃’这一套的,效果挺好。”林老师说。

  不过,林老师说,奖励的方式也要不断创新。她举例说,有的老师会用期末免考的方式来吸引孩子平时认真上课。比如有一名综合实践课的老师,一学期布置了8次作业,如果学生有5次作业完成得特别好,期末就不用参加考试了。

  【家长说】

  正方

  学校推行赏识教育 发现孩子“闪光点”

  “冰心杯”征文竞赛奖、英语说唱奖、劳动技能奖、主题贺卡奖、老师小助手……一年级学生悦悦一下子获得了15张奖状。悦悦的妈妈郑女士说,女儿比较活泼,喜欢参加各项活动,大小奖状拿了不少。

  郑女士说,上学期女儿隔三岔五就会拿奖状回家。第一次是“最美教师”主题贺卡制作奖,之后单元测试、期中考、期末考都有奖状,而且期末考还获得了“大奖”——免写寒假作业。每次拿奖状回家,悦悦都很开心、很自豪。

  郑女士说,上学期期末,女儿班上平均每个同学都拿到了三四张奖状。她说,和自己那个年代相比,女儿的学校不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他们的全面发展。比如,鼓励大家参加学校艺术节上的各种活动,只要参与就有奖状;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如系红领巾、整理书包等,做得好的也都有奖状;学习上只要有进步,老师也会发奖状。

  “孩子拿到奖状会很开心,也会下意识地想要进步。”郑女士说,这学期女儿在“冰心杯”征文竞赛中获奖后,积极性很高,现在会主动写作文,还会让她帮忙投稿。

  不过,郑女士没有把女儿的奖状都贴在墙上,而是统一收集起来放好。郑女士说,其实有些奖状只是“以资鼓励”,所以并没有看得很重,只是她会以此告诉女儿要继续努力。“我很赞成学校的这种赏识教育,激发孩子的‘闪光点’,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郑女士说。

  反方

  奖状太多太容易拿 孩子可能不懂得珍惜

  “爱喝水宝宝奖”,这是含含小朋友人生中的第一张奖状。刚上幼儿园没几天,含含就拿了“爱喝水宝宝奖”回家。对此,含含爸爸开玩笑说:“幼儿园的水真贵!”

  含含的妈妈陈女士说,自己看到这张奖状时也忍不住笑了。含含很独立,在幼儿园班上像“大姐大”。现在上了中班,她隔三岔五就会拿奖状回家。爱心小天使、舞蹈小精灵……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含含的各种奖状。每次拿奖,含含都很开心,也变得很有动力。

  “我们以前拿奖状可没那么容易,只有学习成绩非常好,或运动会得奖了才有奖状。”陈女士说,她还记得自己拿的第一张奖状是小学三年级时被评为“三好学生”,因为奖状来之不易,所以她格外珍惜。

  “现在好像孩子什么方面的表现都可以表扬,都可以颁奖。”陈女士说,她读了十几年书,得到的奖状还没有女儿一个学期获得的多。对于80后的她来说,奖状代表的是辛苦付出后收获的荣誉,来之不易。而现在的孩子,轻而易举就可以拿到一堆奖状。她担心奖状太多,会让孩子不懂得珍惜,对他们的成长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东东读幼儿园小班,“六一”儿童节领回来一张奖状,是“爱英语的小宝宝”。东东的妈妈李女士一看乐坏了,以她对东东的了解,东东对英语似乎一点也不感兴趣。李女士说,上学期末,东东也领回一张奖状,她一看,与儿子平时的表现相差甚远。“难道是孩子缺什么,老师就表扬什么吗?”她说,老师可能是要激发孩子在这方面的兴趣,所以给了孩子奖励。

  不过,李女士说,老师也很辛苦,班上有二三十个孩子,要给每个孩子“量身定做”奖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老师说】

  正方

  发奖状是正面鼓励 老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

  湖明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林姗姗说,其实,老师只要多注意孩子平时的表现,比如积极发言、上学不迟到、考试成绩有进步等,都不难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林姗姗说,奖励是为了鼓励,她认为大部分低年级的孩子还是很在乎奖励的,哪怕是获得一个小小的书签,也会很开心。

  在林姗姗看来,收获各式各样的小奖状,对孩子们来说很有乐趣,也是童年的回忆。当然,到了高年段,很多孩子们的想法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老师也得花心思想出更多点子。

  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王颖羡认为,孩子越小越在乎物质奖励:证书、奖状、小卡片、文具……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有一个从物质到精神转化的过程,比如高中生一般会更在乎自己的成绩以及得到的认可,但对于能拿什么奖状可能并不会太在乎。

  在王颖羡看来,给孩子发奖状是一种正面鼓励,总比没有的好,但老师还是要有发现的眼光,能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包括习惯、品格等,而不单单看成绩。

  反方

  学习不能光靠奖励驱动 被鼓励过头易沾沾自喜

  “漫天都是奖,奖状已经走下‘神坛’了。”思明区某小学的一名老师说,现在连一些非常小的事都要发奖状,而且有时是“雨露均沾”,否则有些没拿奖的孩子会不高兴,家长也觉得老师没有鼓励孩子。

  该老师说,努力读书是学生本来该做的,但现在似乎却变成为了拿奖而读书。她说,发奖状确实能鼓励学生,但学生太容易得到奖状,可能就会不珍惜。奖状过多,不仅让其失去分量和“含金量”,还可能导致一些学生沾沾自喜。

  “现在,有些孩子被鼓励得过头了,进取心很弱,而且批评不得。”该老师认为,过度的表扬和鼓励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干什么都想得到表扬,要是得不到就会失落,并失去动力。“真正的学习是要靠个人内在的驱动力的,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如果总是一味靠鼓励来获取动力,总有一天会出现动力不足的情况,所以低年级不能滥用鼓励。”她说。

  该老师还说,学习之路本来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扎扎实实地学,在碰壁的过程中探索,而不是经常领奖。但她也坦言,现在的教育大环境下,作为老师要是不多给予学生表扬、鼓励,可能会被人说不懂孩子的心。“真是要从尘埃里夸出朵花来。”该老师无奈地说。

  人人有奖违背奖励初衷 实质上是滥用赏识教育

  湖滨中学高中语文教师蔡佳境说,常给学生发奖状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幼儿园、小学低年段,越往高年级,比如初、高中,这种情况就越少。

  蔡佳境认为,赏识教育固然不错,可以激励学生,有积极的促进意义。但赏识教育不等于“人人都要奖励”。他说,老师给每个学生发奖状,表面上看是很公平,照顾到每个学生,实际上则降低了奖励的“含金量”,失去了奖励的最初意义。

  “人人都有奖状,实质上是在滥用赏识教育。”蔡佳境说,其实,鼓励学生还可以有其他方式,比如综合日常表现、学生自评、自荐、班级民主投票等形式进行颁奖,让每张奖状都实至名归。

  【专家观点】

  “糖吃多了会觉得腻”

  奖励不能搞平均主义

  国家心理咨询师、湖滨中学高级教师刘平超分析,现在都在提倡赏识教育,老师、家长教育孩子应以鼓励为主,但有时度没有把握好。赏识什么?如何赏识?这些都要厘清。

  刘平超认为,赏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一些生活技能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很自然的一件事,孩子掌握了就没必要去奖励。赏识教育主要做到三点:发现孩子独有的特征;表扬孩子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注重做事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刘平超说,有些所谓的奖励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注重内在的品质。

  在刘平超看来,奖励要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得到奖状。比如,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不能再给予更多的奖励,否则可能会让他们看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这就好比一个人糖吃多了,再给他糖就会觉得腻。”对这样的孩子要更重视挫折教育,让他们学会以平常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但面对各方面都比较弱的孩子,就需要有人去发现他的“闪光点”,有点小进步就要鼓励。通过发奖状,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起信心。

  刘平超说,发奖状不能搞平均主义,而是要重质量。发奖状的老师要慎重,要让学生知道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来之不易,要珍惜。而作为家长,也要有正确的心态,要多跟孩子交流,不管是否得到奖状,都要以平常心对待。做到靠内驱力承受挫折,不需要外驱力,这才是真正的成长,才是真正优秀的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