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教杂谈 |
分类: 佛缘 |
在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有[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红尘暗天起。]
宋朝程颢的《秋月》诗中有[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在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中也说[有城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可见红尘二字都是指世俗的、官场的、富贵人间的繁华景象。
[看破红尘]这句话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国古来的文学家,受到道家自然无为的影响,以及后来隐遁之士厌倦官场虚幻的富贵生涯,向往山林的田园生活,而经常使用的词汇。所以,看破红尘就是从烟云似地繁华生活隐退到自由、简朴、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环境中。
如果以看破红尘的本意而言,是属于消极的,而学佛却是积极的。我们可以把人间的生活形态和心态,分为三类:第一,绝对的多数是属于恋世型的,对于任何事物都放不下,争名夺利、饮食男女、醉生梦死,苦恼终生而不知生为何来,死向何去?活着的时候放不下,要死的时候舍不得,所以佛称他们为可怜愍者。第二类人是厌世者,他们或是愤世嫉俗,或怀才不遇;或是消极、悲观,对于生命抱着无可奈何的态度。因此,前者会变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间社会的大舞台,而过隐遁的生活;后者若不自杀而死,也会逃避现实,抑郁以终。第三类,是属于放得下、提得起的人。他们见到人间的疾苦,以悲天悯人的怀抱,拯救世间众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于赴汤蹈火,亦在所不辞。这就是被后世称为贤者或圣人的型范。(摘自:圣严法师著作)
前一篇: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