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七了,完成了有一个目标。
国庆节回南京镇江游玩了几天,回到上海,想着好些天不成打球了,约好的11号到十三号的黄山腾麒杯总不能打得太难看。想找个球场练练,赶上八九号是周末,对于我这种娱乐的人来说,价格太高实在是心不甘,情不愿。只得把打球放在了周一东方球场,九洞打玩加三,想着这个球场是我破百,破九的地方,难不成见七还是要在这里,欲望一旦钻进脑子,思想自然就不会集中,后九连着加一,两加二,一加五(五杆洞强攻三下水,九上一推),最后收于九十还是八八已经记不清了。
黄山离上海整整四百公里,我和索老师花了近五小时,于十二点半准时开球,第一天主要是熟悉球场,两年前来过,那时基本处于见九就开心的水平,至于攻略之类的事是基本不需要的.比赛安排在第二天早晨七点三十分,晚间吃饭一竿人等聊得高兴又相约在辛帅的房间喝茶,听一帮老师们闲谈,贪了两杯茶,回到房间后就再也睡不着了,第二天六点起来本想活动一下身体,近四十分钟球包也未曾找到,剩下的时间也仅够吃早饭了。开场第一洞就是个三杆洞,节奏还好但是短了,一切剃头,两码,好在上了果岭,心里想着加一,实际还是想保PAR,一推大了近三码,业余球手的尴尬距离,最终没推进,加二。第二洞,一打左扎进沟,三打出门,四打OVER了,罚一杆抛球,六上两推加四,这还怎么打啊,正好有个拉丝比洞的局在,那就好好打少输钱吧,成绩就不要去想了,没成想后面还不错,一加三,五个加一,两个鸟,八个PAR,出乎意料的收在84。
黄山一共打了三场球多一点,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比赛第一天,在一个380多码的四杆洞,小的右狗腿,果岭下坡,实际是开球在210至220,剩余140-150就够了,果岭落差该有十码上下,我选择了一号木,右手的挤压基本打出了理想的球路,没想到一个斜坡,球停在一颗大树边,看不见果岭,斜坡,一百三十码,实际打一百一十码即可,难度在于球出去的路线和果岭有三十度左右的夹角,我只能发挥我的想象力,先让球飞八十码,带着小FADE,落地后弹跳,借着下坡往前滚动,争取上果岭,为了起始的方向性我不能全挥,最终我选择八号铁,打开了二十度左右的杆面,半挥,打出去的时候我感觉还行,没成想听到一阵欢呼,等我爬上来看到小球时,小球离洞口只有一码多一点的距离,当然也顺利抓下了一鸟,这个的感谢贾老师,作为队友,在球道狭窄和不好球位时我选择进攻,贾老师还是给了我鼓励。
晚上六点不到赶到了上海,本想休息一天,没成想公司一个大哥约球,还很诚恳的说帮他看看动作,实在是不敢当,还是互相学习吧。本想着去青太,没想老场在维护只开新场,昆太不远但有两个球队比赛,那时既要钱又要命的,去不得,最终选择青太新场。出门就是加一,两上三推,没多想,一路打球,堵的时候就聊聊天,倒也轻松自在,九洞打玩加二,37杆(青太标准是71杆,35加2),几次想做球都不如意,所幸照直打,不管下面出现左还是右,可以保证不出大的状况。后九来到14洞时,加二,这是个难度很大的三杆洞,214码,顶风时需要一号木,队友李为就是在这里用一号木打出了一杆进洞,至今还是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想见七,这个洞成败很是关键,如果缓攻以加一为目标,后面的洞就会有压力,万一失误变成加二,还不如一攻,即使出状况,侧面水障碍,最多是个加二,我选择五号木,尾巴有点左,还好上了果岭,两推保PAR成功,接着15洞打下一鸟,胜利在望,最后三洞一PAR,两加一,全场六个加一,一鸟,76杆,终于见七了。
接下来就是要看哪天捉鹰,HIO。。。。。。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