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新加坡 95%的人能买得起房

(2010-09-16 20:25:17)
标签:

新加坡

旅游

    新加坡每平方公里人口高达643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为了解决居民住房问题,新加坡政府从一独立就确立了“居者有其屋”的价值追求,明确住房问题必须由政府统筹解决,并制定了一系列主要由政府提供居民住房的土地和房产政策。

 

 

   一.八成新加坡人居住在政府的组屋里

 

      新加坡由国家免费提供居民住房土地,统一规划、建设居民住房(新加坡称组屋)。对每一位有工作的居民收取工资收入的34.6%作为个人中央公积金,用于住房、医疗和养老。其中个人缴交20%,企业缴交14.6%;其中的20%用于租赁、购买住房。政府划定购房收入限定标准。

 

   以下是新加坡城市画廊里的 新加坡著名的组屋模型

 

    http://s3/middle/5093fa19g905fba4420d2&69095%的人能买得起房" TITLE="为何新加坡 95%的人能买得起房" />

   

 

    以下这幅图片是我在新加坡河边拍的政府的组屋。这些是比较旧的,政府每年投入资金,不断维护和改造.

    http://s1/middle/5093fa19g8f283b7e1270&690&690

 

 

二.根据收入来选择购买组屋

 

    新加坡政府对于目前月均户收入少于8000新元的,可购买4房或5房式组屋,月均户收入少于3000元的,可购买3房式组屋,少于2000元的可购买2房式组屋.

 

以下是达士岭组屋是新加坡最骄傲的"政绩"组屋

 

    http://s16/middle/5093fa19g74d6629ff2af&69095%的人能买得起房" TITLE="为何新加坡 95%的人能买得起房" />

    以下是我在这个50层组屋楼顶拍的风景

   

   http://s2/middle/5093fa19g8f3b2681a1e1&690&690

   

 

     三.新加坡政府规定,每个家庭最多只能购买两次组屋

 

       

    购买政府组屋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一般首付20%就可以了。五房型的组屋,根据地点不同,价格在30万新币到40万新币间,首付20%,也就是6万新元到8万新元。

    

    新购的组屋住满5年后,可以在市场上出售。接待我们的那位联系新加坡的官员,在结婚后就顺利申请到了5房型的组屋,总价在30万元左右,前不久,她以70万元的总价把这套组屋卖掉了。据介绍,同区域的商品房,价格大约是二手政府组屋的1.5倍左右。也就是说,那位政府官员原居住地的商品房,使用面积110平方米的,价格大约是105万新币左右。

 

 

给大家看看新加坡新居的一些样板房

 

     http://s6/middle/5093fa19g905fea634265&69095%的人能买得起房" TITLE="为何新加坡 95%的人能买得起房" />

                                    (5房组屋的客厅)

 

http://s8/middle/5093fa19g905fec738f27&69095%的人能买得起房" TITLE="为何新加坡 95%的人能买得起房" />

                        (2房组屋餐厅)

 

http://s8/middle/5093fa19g905ff12084c7&69095%的人能买得起房" TITLE="为何新加坡 95%的人能买得起房" />

                                (3房组屋的客厅)

  

  

    组屋房价以公积金中的住房部分能“买得起”为标准设定政府定价,目标是一个人参加工作5年后,结婚时能首次使用中央公积金购买政府组屋。最终90%的人能买3房式,80%的人能买4房式。一人一生可以享受政府补贴购买两次组屋(一次换购大房)。组屋可以进入二手市场交易,年老时也可以大房换小房,增值部分可以补充个人公积金(用于养老、医疗)。

 

    经过40多年的持续努力,目前,新加坡已有80%的人口居住在组屋,其中95%拥有自己的组屋。

 

 

 

附录:《新加坡工资报告》。最近一期报告于2009年6月正式对外发布。该报告显示了新加坡3099家企业的238550名全职员工的平均薪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