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触动!触动.....
强烈推荐教育v风铃的博文做一个富豪的母亲(转),看完之后我就像连喝了两杯咖啡一样,精神为之一振,脑袋一下清醒,思绪却又像一团乱麻!这两国家庭教育的不同理念,从各个角度来讲都值得我们深思和比较!
最近在我家发生的事情,就可以从一个角度来阐释!
片段一:
"孩子们初到以色列的时候,受到了不少邻居们的责难。以前在国内时,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到了以色列以后,我依旧做着我合格的中国式妈妈:我把孩子们送去学校读书,他们上学的时候我卖春卷。到了下午放学的时候,他们就来春卷摊,我停止营业,在小炉子上面给他们做馄饨下面条。"
上面这段文字中"中国式妈妈"的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念,在我母亲这一代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我的母亲,真真正正"任劳任怨"都过了头,我不得不在这里自暴家[丑]:
将75岁的父母亲接过来照顾果果崽有三个原因:一是果果爷爷奶奶(同年龄)照顾了11个月,身体也非常劳累,需要休养;二是在清楚将父母亲接过来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下,但父母亲自己勉为其难地答应愿意帮我们一把;三是确实我们找不到信得过的保姆来照顾果果崽;(在接父母亲过来照顾果果崽之前我们想过很多种办法,最后还时没办法的办法,其实母亲有心脏病和高血压.)
最近母亲身体越来越劳累,因为崽崽一天天长大,母亲在能走会跑的儿子而前显得多么无能为力,看看16个月的宝贝,他最[妖]就知道果果崽是多么地好动;上周带母亲去医院体检,在我家不到5个月瘦了5KG,父亲也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白天劳累,晚上睡不着觉(老年人本来睡眠就不好),睡眠不好对于一个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老年人来说,就是雪上加霜!!
我和LG开始想尽各种办法:一是再请果果爷爷和奶奶过来,但果果奶奶最近摔坏了脚;二是送进幼儿园,还不到17个月的宝贝只有一家愿意招收,在幼儿园走马观花似地看了看,回家的路上心情很是凝重,我怎能放心将儿子交给这样一家幼儿园,它可能会误了我儿子的一生(严重了点),本想这周好好考虑,越考虑越否定这种假设;三是请保姆,己经打听一段时间了,无果;四是请钟点工,这周LG请一位同事帮忙在家一个小时算是熟悉一下环境.
想尽这么多办法,总算约到一位钟点工可以稍稍帮上一点忙,打扫卫生也好,帮帮手也好,总比没有做一点努力好吧!但上周末在家我没有事前与父亲沟通过关于我们想过的办法和想到的办法,也没有将钟点工的工作和我们进一步的打算告诉他(怕没请到反而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虽知LG约到钟点工在带回家之前又忘了沟通),当天钟点工进门后父母亲就有很强烈的反应,说不需要请,帮不到很多忙;再后来晚上9:00点都己经睡了,母亲还是催促父亲起床给我打电话,坚决不要请钟点工,帮不到很多忙(任我怎么解释说只是先让她熟悉环境,进一步可以安排多一些事情给她做,让他们也安排一下日常的家务留给她来处理),他们的理由是:一是帮不到很多忙;二是人家会说闲话(因为我GGPP在这边的时候他们都有没有请人呀,任我怎么解释说果果崽现在比以前活动量大很多倍,完全在情理之种),怕我GGPP会有意见,也怕旁边的邻居说闲话;三是不想增加我们的负担;四是宣言:无论怎么样他们都会照顾下去,除非母亲的身体真的累垮了,他们就会开口说要回家!悲壮的宣言!五是母亲因为我们请钟点工心里非常不舒坦,更加睡不着觉;六是我们坚持要请人他们呆不下去...

这些理由一条比一条没有商量的余地,一条比一条让我震憾,一条比一条让我不能理解!当即应诺父亲,不请了不请了,让他们安心去睡觉!!!
暴完这段家[丑],一定有很多人会认为我们很残忍很不孝很不体贴....
,从不同角度有不同观点!
除了其它,我在这件事情上看到的另一面,了解到父母亲拒绝的N多理由:一是我真的不能理解父母亲内心真正的需要,有代沟,或许我跟他们年龄相差甚远的原困,大姐更能理解他们内心所需;二是他们一生太要强,甚至年迈需要我们照顾的时候也要'逞强';三是认为儿子有义务赡养父母,女儿没有义务,他们不想让我和LG来承担过多的义务,或许也认为我GGPP会有意见;四是他们不习惯心安理得地接受我们稍稍多一点的关爱,甚到是他们的儿子,这样他们会觉得不自在;五是[再苦不能苦孩子]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在我们小的时候就是尽量不能我们受苦,等我们长大了有自己的家庭后也要尽他们最后的一点力量为我们操劳....直到不能动!
我们大家都有义务给父母更多关爱(当然从我家的事情来看,父母亲帮忙照顾果果崽根本谈不上给他们关爱,但生活细节上尽量),但是他们不能接受,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他们的观念从开始接受教育到现在都21世纪了,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观念还是根深蒂固...
我甚至开始担心有多少诸如此类的陈旧观念遗留在我身上,将来又会怎样影响我的儿子呢?
片段二:
"邻居太太经常来跟我聊天,告诉我正规的犹太家庭应该如何运作,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犹太人从来不觉得赚钱是一个需要到达一定年龄才能开展的活动,与中国的“教育从娃娃抓起”一样,他们始终觉得“赚钱从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邻居太太告诉我,在犹太家庭里,孩子们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手段比较残酷,不是那么容易接受。但是,孩子们在学校也被灌输着这样的理念。他们比我更容易地接受了这种犹太法则。于是,我决定改变以前在国内对孩子们的习惯,试着培养他们成为犹太人。"
"从娃娃抓起"的教育可以根深蒂固,贯穿一生,从父母亲的身上我就深深地体到它的影响有多深远!教育真应该从娃娃抓起,如此我更害怕将儿子过早送进幼儿园,以及以后也应该慎重选择幼儿园才是!
人家"赚钱从娃娃抓起"的教育观念不容致疑地值得推崇,但我想这位妈妈也一定很用心地引导和严谨地以身作以则!
关于果果崽的教育(我在儿子的早教方面对LG和父母亲有不少的要求,但真正实施起来会打折扣,会增加他们的压力和负担),我对LG常有要求,LG反问我你到底希望儿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说我没有期望他长大后具体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只是希望当我有早教的意识时而没有去付诸行动,一定会留下遗憾,如果我没有这个意识或许就没有遗憾,我只是不想留下遗憾,尽我自己所能(其实我在开博就写下了那段文字,希望他健康,平安,坚强,自信,勇敢,豁达,富有爱心,做一个能为妈妈撑起一片天的男子汉!)!我当时是那么回答LG,事后我有了一个初步的具体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儿子能掌握更多生存的本领,从小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
片段三:
"回国以后,我发觉很多中国父母都活在一种左右摇摆的矛盾心态中,既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大富翁,却又似乎害怕孩子过早地沉迷于金钱——就好像,既希望孩子将来能有个幸福的家庭,却又害怕孩子现在会早恋一样。这是一种典型的叶公好龙——犹太人用敲击金币的声音迎接孩子的出世,赚钱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至于教育、学习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中国的父母,哪怕心中憧憬无比,但却从来不肯挑明这个话题。这句话很难说吗?其实只是简单的一句:“孩子,我想当一个富豪的妈妈……”
上面这段话更触动了我,赚钱是人一生的目标吧,人要生存少得了钱嘛,没有一个人会否定它,但是很少有人会大声说出来,要不然我也会在开博时对儿子的期望多加一条"能赚更多钱",以使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有更多的主动选择权,原来赚钱也是可以从娃娃抓起的,是不是我们都可以呢??
在我们思考如何教育孩子的时候,同样也是在教育自己,做为父母不努力陪着孩子一起成长行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