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萧姓为什么又写作“肖”

(2008-03-11 16:31:56)
标签:

文化

分类: 说文解字
 

 

将“萧”姓写做“肖”并非乱“简化”

 

 

    某大报曾发表过《姓氏不应乱“简化”》一文。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立场鲜明,观点正确,但所举的以下例子却有严重失实之处:

    例如萧姓与肖姓本是不同的姓,一经简化,完全混淆,结果等于两姓合一。萧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在百家姓中居第30位。历史上萧姓有多种出处,其中最重要的一支系出自子姓,商王帝乙庶子微子启的裔孙大心,因平定南宫长万有功,被封于萧(故城在今安徽萧县),为附庸国;后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始有萧氏。需要指出的是,萧的繁体字为“蕭”,写成“萧”已经作了简化。而“肖”姓,无论其历史渊源与人口(数量较少)都与萧姓完全不同。由于现在不少人都将萧姓写为肖,致使肖姓“人口大增”,甚至连一些现代名人也被随便改姓,造成混乱,如诗人萧三被写成肖三,将军萧华写为肖华,音乐家萧友梅写成了肖友梅,中共早期领导萧楚女变成肖楚女。这些历史人物在《辞海》中均姓萧而不姓肖。

    可以说上述例子里除了萧姓的起源之外都是错误的。首先,《左传》说:“殷民六族,一为萧氏”,萧氏的确是“殷旧姓也”。萧姓宗祠有这样的通用联:“收图兴汉,辅政匡君”;“凤箫引侣,虎穴卫亲”;“兰陵世泽,文选家声”;“三瑞御史,八叶相公”等等,从宗祠这些通用联中不难看出,萧姓不仅是中国的一个大姓,而且“正气名门世代兴家久,清风望族子孙达福长”,是极显赫的名门望族。然而,将萧姓写为肖,并未使“肖姓‘人口大增’”,因为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肖”姓。臧励和等编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编撰时虽“起自太古,断於清末,依据经史,参考志乘及私家撰著各书。遍征金石文字,凡群经重要人名,上古圣贤,历代帝王诸侯,及正史有传之人,无论贤奸,悉为甄录”。真可谓从太古至

清末,凡经史志书、私家著述和金石文字所载姓名,一概收录,其中还收录了不少少数民族人物,共计收录了四万余人名。可书中也仅收到元代的“肖乃台”一人,还明确指出“姓秃伯怯烈氏”,[1]连所收的唯一的“肖乃台”也不姓“肖”,可见肖姓是没有什么“历史渊源”的,也不是什么人口“数量较少”,而是根本就没有。虽然附录“姓氏考略”中提到“汉有肖安国”等肖姓二人,但书前“例言”开宗明义道:“另为姓氏考略一卷,附诸简末。其人仅为姓所自出而毫无事实者。略见於此,书中不复赘列”。这“仅为姓所自出而毫无事实者”的“汉有肖安国”等的肖姓,恰为萧姓的俗写,只因肖安国等“毫无事实”可考,故正文中不“赘列”,亦未“改从本字”。绝不是汉代有肖姓,后来就消声匿迹了。将萧姓俗写做肖,其实是“古人用通假”的产物,通假即“同音代替”,这是将萧姓俗写成肖的主要原因。秦汉多假借,我们绝不能忽略这一史实。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把战国七雄的赵国的“赵”多写做“勺”,[2]我们绝不能不加分析地据此便说战国七雄中还有个勺国吧。

    其次,作者查了《辞海》,“肖”字词条下虽列有“肖邦”、“肖梅特”等等人名,但全是音译的外国人名,这些人绝非姓“肖”。素有“中国小百科全书”之称的《辞海》在“萧”字词条下收“萧”姓多人名,在“肖”字词条中却未收肖”姓一人名,这是因为历史上从未有过“肖”姓。之所以用“肖”字音译外国人名,是因为历史上从未有过“肖”姓,以此译外国人名可避免“吾家尔基”之嫌。不知作者所谓的肖姓“历史渊源与人口”等出自何处?

    第三,“将军萧华写为肖华”等等,既非给现代名人“随便改姓”,也不会“造成混乱”。其一,这是古已有之。慕容翊编撰的《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中明确说:“肖,本萧姓,俗作‘肖’。”3将“萧”姓俗写做“肖”本是由来已久的事,甚至在先秦汉字的假借时期,就作为“萧”姓的通假字出现过,华光普编著的《中国历代印章目录》,就收录了两方将“萧”刻做“肖”的战国时的私玺[4]王引之说:“至于经典古字,声近而通,则有不限于无字之假借者,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假借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5]连“经典古字”都“同声通假”,民间用字就更普遍了,将“萧”姓俗写做“肖”,就是“本字见存”、“声近而通”的产物,只是历来把“肖”作为“萧”姓的俗写,在正式使用时又将其改做“萧”姓本字(这已是一种共识),从不入经传罢了。其二,这是萧华将军的本意,20世纪50年代推行简化汉字之时,萧华将军亲自提议将“萧”姓写做“肖”,得到了部分萧姓的响应和社会的认可,从此将“萧”姓写做“肖”才成为社会用字,才登上大雅之堂,雅

俗共用。从而无论在各级党政文件、简报,还是在报刊杂志、小说散文等中,或将“萧”写做“肖”,或仍写做“萧”,或“萧”、“肖”混用等。

    最后,“萧的繁体字为‘蕭’,写成‘萧’已经作了简化”。可是已废止的

《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分明曾将“肖”作为“萧”的简化字。尽管二简废止了,其影响还是存在的。即使不受二简的影响,“肖”字作为“萧”姓的简化字也是不争之事实。但这不是简单地用减少笔画的办法对繁体字进行的简化,而是用同音字中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的一种简化,也就是“同音代替”。

    总而言之,将“萧”姓写成“肖”绝不是乱“简化”,这是有案可稽的。

   《新华字典》:“ xiāo ‘萧’(姓)俗作‘肖’。”

   《现代汉语词典》:“  xiāo 姓(‘萧’俗作肖)。”

    这些权威性的字典和词典之所以在把“肖”作为姓氏用字时,称为“萧”姓俗作“肖”,是因为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肖”姓。否则,那些编字典、词典的学者绝不会无知到把本作为“肖”姓的用字,再称为是萧姓的“俗作”的。他们把“肖”作为姓氏用字时称为是“萧”姓的“俗作”,这无疑是对“约定俗成”的既成事实的认可。有人之所以误认为将“萧”姓写成“肖”是乱“简化”,是因为“肖”字虽作为“萧”姓的简化字使用,却没有废止“萧”字作为该姓氏使用,以致出现了“萧”、“肖”混用等现象。这在当今中国姓氏中的确是一种极特殊的现象。有的人由于对这种特殊现象不了解,少见多怪,误认为将“萧”姓写成“肖”是乱“简化”的典型,甚至认为会“使肖姓‘人口大增’”,这却是不必要的“杞人忧天”。

  更有甚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不但莫名其妙地取消了“肖”字的“xiāo”音,而且还对“萧姓俗作肖”开始进行“规范”,明文规定“萧”“不能简化为‘肖’”。这种“闭门造车”的举措不仅令辞书界哗然,更引起舆论界发出了《规范词典不让人姓“肖”》的呼声!黑格尔说得好:“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萧’(姓)俗作‘肖’”存在的合理性是不可否定的。既然号称“规范”词典附录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肖”姓排在“中国500常用姓氏”的第75位,也承认它“xiāo”的读音,就说明了:“‘萧’(姓)俗作‘肖’”是毋庸置疑的客观现实,绝非冠以“规范”等时髦字眼儿就可以随便抹杀得了的。如果真的能随便抹杀得了的话,那么连以下的大字典、大词典也要按照“规范”词典编者的意志都得

改改了。

    《汉语大字典》:肖  “xiāo《集韵》思邀切”,“姓。也作‘萧’。”

    《汉语大词典》:肖  “xiāo《集韵》思邀切”,“姓。”

    其实,这是不可能改的。因为这些大字典、大词典所承认的,是连“规范”词典本身在附录中都承认的客观现实。

    实质上,姓氏是复杂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融合与分化两种趋势。不但萧姓本身是从子姓分化出来的,而且萧姓溯源还具有多元性。它早期融入了部分嬴姓部族、辽代融入了部分契丹等少数民族,加上外姓改入等等,它无疑是融合的产物。客观上,姓氏的分化也不乏先例。例如,“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 (《氏族博考》)而“萧”姓俗写做“肖”便是这种分化的端倪,“萧”与“肖”必将分化成两个姓氏。由于作为社会用字将“萧”姓俗做“肖”,这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刚刚出现的现象,所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它是“俗作”,如果再过上百年,甚至几十年,那时再修订字典、词典时,恐怕就不会继续再标什么“俗作”了罢。

 

注释

[1]臧励和等编《中国人名大辞典》,第505页,商务印书馆,1921。

[2]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战国纵横家书》,文物出版社,1976。

[3]慕容翊编撰《中国古今姓氏辞典》,第223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4]华光普编《中国历代印章目录》,第60页,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89。

[5]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