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读《红楼》  话“酒令”

(2008-02-02 16:36:44)
标签:

文化

 

    《红楼梦》一书写酒宴七十多处,酒在全书的故事情节中起到了极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酒以成礼”与“酒以为乐”的酒文化方面,表现出一种情调、雅趣,尤其是饮酒过程中多有花样叠出的“酒令”,更增加雅趣之韵致。如果说酒文化的神韵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么酒令恰恰体现了酒文化的神韵。

    《红楼梦》五十四回这样描写道:“凤姐儿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忙命人取了一面黑漆铜钉花腔令鼓来,与女先儿们击着,席上取了一枝红梅。贾母笑道:‘若到谁手里住了,吃一杯,也要说个什么才好。’……便命响鼓。那女先儿们皆是惯的,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惊马之乱驰,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其鼓声慢,传梅亦慢;鼓声疾,传梅亦疾。恰恰至贾母手中,鼓声忽住。大家呵呵一笑,贾蓉忙上来斟了一杯。众人都笑道:‘自然老太太先喜了,我们才托赖些喜。’……”

    这种击鼓传花饮酒行的酒令叫“羯鼓传花令”,它兴起于唐代。唐人南卓《羯鼓录》一书说:羯鼓是古羯族的乐器,形似漆桶,用两根杖敲击。一次庭下柳树杏花正当含苞努芽之时,鼓声响,则柳杏发坼。羯鼓传花酒令就是从这一传说得名,取花在席面频传,就像在处处开放之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就花枝》一诗记载了唐人饮酒传花的热闹场面:

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

且算欢娱逐日来,任他容鬓随年改。

醉翻衫袖抛小令,笑掷骰盘呼大采。

自量气力与心情,三五年间犹得在。

    由于这种羯鼓传花酒令不受文化素养等限制,贵贱皆可,老少咸宜,参加人可多可少,所以唐代以后一直盛行不衰,后来直呼为“击鼓传花令”,《红楼梦》中多处描写了玩这种酒令。例如七十五回写道:“贾母便命折一枝桂花来,叫个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若花在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于是先从贾母起,次贾赦,一一接过。鼓声两转,恰恰在贾政手中住了,只得饮了酒……。”

    曹雪芹通过妙趣横生的酒令来刻划出人物的性格,真是生花妙笔。

    明清时出现的古文贯串令,比羯鼓传花令要难一些。《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写宝玉和湘云划拳,湘云赢了,点了这个令。“湘云便说:‘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古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代总凑成一句话。酒底要关果菜名。’众人听了,都笑说:‘惟有他的令比别人唠叨,倒也有意思。’便催宝玉快说。宝玉笑道:‘谁说过这个,也等想一想儿。’黛玉便道:‘你多喝一钟,我替你说。’宝玉真个喝了酒,听黛玉说道:‘落雁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的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说的大家笑了,说:这一串子倒有些意思。’黛玉又拈了一个榛穰,说酒底道:‘榛子非关隔院砧,何来万户捣衣声。’”这种古今贯串令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它的方法是:先说一句古文,接唐诗一句,再以骨牌一,曲牌一相继续,末以历书一句,凑成一个长句,共同组成酒面,要求上下照应,彼此相联。然后说出酒底:举一花果名,续古诗一句。诗句必须与花果名相应和。而黛玉的酒令,首句“落雁与孤鹜齐飞”,用的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风急江天过雁哀”,是从杜甫《登高》诗中“风急天高猿啸哀”中化出。“折足雁”是骨牌中长牌副儿名,牌由“长三”、“一二”、“长三”组成。“九回肠”是曲牌名。

    “鸿雁来宾”出自《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历书中以此作为秋季的标志。酒底中的“捣衣声”,出自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捣衣,关乎人事,“榛子”是果名,捣衣用“砧”,砧”、“榛”音同意不同。令辞上下句意韵相联,完全符合古今贯串令的规定。

    这种雅令始于唐代,是文人学士在酒宴上使用的酒令。宋窦苹《酒谱·酒令》说:“幽人贤士,既无金石丝竹之玩,唯啸咏文史,可以助兴,故曰: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新吟胜管弦。”这种酒令比较难,它要求人们用古籍中的既有文句按规定来行令,或者针对面前的景物按说定的规则来行令,即使是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也难免挨罚饮酒,一般人是难以招架的。虽然唐代以后不断翻新,花样迭出,但“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就连才思敏捷著称的宝玉竟一时也没能答出来,因此很难普及。相比之下,筹令却能雅俗咸宜,依席而定。有个成语叫“觥筹交错”,其中“筹”指行酒令用的筹码。这个成语既形容了聚宴欢饮的景象,也反映出筹令的普及程度。《红楼梦》第四十回对此作了精彩而又细致的描写:

    “大家坐定,贾母先笑道:‘咱们先喝两杯,今日也行个令,才有意思。’…凤姐儿忙走至当地,笑道:‘既行令,还叫鸳鸯姐姐来行才好。’众人都知道贾母所行之令,必得鸳鸯提着,故听了这话,都说‘很是’。凤姐便拉鸳鸯过来……鸳鸯也就半推半就,谢了坐,也吃了一钟酒,笑道:‘酒令大如军令,不论尊卑,惟我是主,违了我的话,是要受罚的。’……

    “鸳鸯道:‘如今我说骨牌副儿,从老太太起,顺领说下去,至刘姥姥止。比如我说一副儿,将这三张牌拆开,先说头一张,次说第二张,再说第三张,说完了,合成这一副儿的名,无论诗词歌赋,成语俗话,比上一句都要叶韵。错了的罚一杯。’众人笑道:‘这个令好,就说出来。’鸳鸯道:‘有了一副了。左边是张“天”。’贾母道:‘头上有青天。’众人道:‘好!’鸳鸯道:‘当中是个五和六。’贾母道:‘六桥梅花香彻骨。’鸳鸯道:‘剩了一张六合幺。’贾母道:‘一轮红日出九霄。’鸳鸯道:‘凑成却是个蓬头鬼。’贾母道:‘这鬼抱住钟馗腿。’说完,大家笑着喝彩。贾母饮了一杯……下便该刘姥姥。刘姥姥道:‘我们庄稼人闲了,也常会几个人弄这个,可不说得这么好听。少不得我也试试。’众人

都笑道:‘容易的,你只管说,不相干。’鸳鸯道:‘左边“四四”是个人。’刘姥姥听了想了半日,说道:‘是个庄家人罢!’众人哄堂笑了。贾母笑道:‘说得好,就是这么说。’刘姥姥也笑道:‘我们庄家人不过是现成的本色儿,姑娘姐姐别笑。’鸳鸯道:‘中间“三四”绿配红。’刘姥姥道:‘大火烧了毛毛虫。’众人笑道:‘这是有的,还说你的本色。’鸳鸯笑道:‘右边“幺四真好看。’刘姥姥道:‘一头萝卜一头蒜。’众人又笑了。鸳鸯笑道:‘凑成便是“一枝花”。’刘姥姥两只手比着,也要笑,却又掌住了,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众人听了,哄堂大笑起来……”这里玩的是牙牌令,牙牌令是筹令的一种。由于它可以变通,可雅可俗,诙谐戏谑,妙趣横生,因此刘姥姥虽目不识丁,野语村言,令人捧腹,却出人意外地活跃了酒席气氛,使之极富生活气息。

    《红楼梦》曾多次提到划拳,如第六十二回“大家又该对点的对点,划拳的划拳”。六十三回“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赢唱小曲儿”。划拳,又叫“拇战”等。拇战是从五代时的“手势令”发展而来的。《五代史·史弘肇传》说:“他日会饮()章第,酒酣为手势令。”到了明代已发展得相当可观,明代人袁福徵编的《拇战谱》一书,记录了很多划拳辞令。到了清代更加盛行。清人俞敦培《酒令丛抄》收录了拇战令多种,如“摆擂台令”、“五行生克令”、“五毒令”、“哑拳令”、“添减正拳”、“空拳”、“内拳”等,其中“内拳”玩法如下:两人出指头,以不出的指头计算,两人同时喊数,以所喊的数和未出的反映头数相同者为胜。如二人拇战,各出一个指头,那么喊“八”者胜,因为两人都有四个指头未出

,合计为“八”,于是对方饮酒,若二人都出拳头,那么喊“十”为胜。余可类推。

    《红楼梦》中的酒令最有特色的还是以语言文字为游戏的酒令,或射覆、或联句、或命题赋诗、或即兴笑话,不一而足,将文化娱乐及才情睿智融于饮食文化之中。例如《红楼梦》第二十八回通过一个雅俗咸宜的酒令,就生动细腻地刻画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贾宝玉、冯紫英、蒋玉函、薛蟠和歌伎云儿一起喝酒行令,宝玉、紫英先行了“雅令”,云儿则唱出富有挑逗性意味的性感曲;“呆霸王”薛蟠也附庸风雅,咏出“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的句子,唱出“一个蚊子哼哼,两个苍蝇嗡嗡”的“哼哼韵”来,虽粗俗不堪,令人忍俊不禁,却极富生活气息和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薛蟠那种特殊心态。

    《红楼梦》将酒令巧入书中,不仅对其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物性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体现出酒令是一种独特的酒文化的内容,富有诗意和情趣,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游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