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书缶》铭文的书法艺术

标签:
书法铭文栾书缶鲁成公赏析文化 |
分类: 随笔 |
《栾书缶》铭文的书法艺术
春秋晚期,王室衰微,列国兴起。此时的青铜器铭文也异军突起,呈现出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特点。黄河下游的齐、鲁、许、徐、中山等国的文字流行细长的形体,繁简并用,书风清秀俊逸。南方的楚、吴、蔡、越等国也曾流行修长的字体,但书风与北方有明显的不同。有的做弧笔,书写轻松,如《郭店楚简》;有的书写随意,开草篆先河,如《吴王光鉴》;有的字形颀长,笔画刚劲,纵横成行,工整隽秀,如《蔡侯盘》、《蔡侯尊》。
郭沫若在《两周金文辞考释·初序》中说:“南方尚华藻,字多秀丽;北方重事实,字多浑厚。”以我之见,郭氏是从审美角度概括南方文字的特点,从实用方面概括北方青铜文铭文多记事的特点。
栾书缶,为春秋时期晋器,错金铭文,共计40字(如图) 。器主人栾书为晋之重臣。栾书缶,腹外铭文5行,由左而右,字字嵌金。栾书亦称栾武子,又称栾伯,鲁成公二年(前589年,晋景公十一年)将下军,从郤克败齐于鞌,四年将中军,败楚于鄢陵,几于射杀楚共王。这二次战役史称“鞌之战”与“鄢陵之战”(《左传》)。此为栾氏铸器,铸于鲁成公十二年(前579)。
该铭文释文如下:正月季春元日己丑,余畜孙书也。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吾以祁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
这篇铭文,书、铸俱精。用笔圆转,行笔流畅,线条匀净洗炼,笔势多作弧状,悠游自在,舒展多姿,已具有小篆的许多特征,显示着既含蓄又坚韧的力量。笔画的起收处,多以细笔出锋,运行中又隐约可见笔势起按的变化,表现出毛笔书写的意态。因有竖界格,故字的宽度保持一致,而高度则或高或低,显得既规整,又变化迭生。整个行气,顾盼生情。
该铭文结字不主故常,无论是上下还是左右结构的字,大多右下取势,长者有之,短者有之,方者有之,圆者有之。
该铭文字法有独特之处,“书”、“祈”、“栾”、“我”、“丑”等字是其他青铜铭文中所没有的,因此,为释者增加了难度。
由于器形的原因,该铭文章法是竖有行,横无列,行与行之间有阴线分割。为了让每行中八个字合理布置,“书写者”采用了大小错落的形式,有效的利用了空间。《栾书缶》铭文一气呵成,具备了行草章法的雏形,上下字之间虽无萦带,但如子孙携手,充满了许多稚气。《栾书缶》铭文清新俏丽,不像《蔡侯盘》那样端庄严肃,也不像《吴王光鉴》那样雍容华贵,更不像《曾姬无恤壶》那样瑰丽多姿。它圆润秀劲,体现更多的是精巧与可爱。
无论是楚器,还是吴器、蔡器、晋器,它们之间均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铭文的“笔法”与字法。有人将青铜铭文分为三大系列,我认为,楚系文字尤其多姿多彩。相对来说,蔡器风格明显,虽列为楚系一脉,但其个性却是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