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楷法晋唐   隶宗秦汉

(2009-05-30 22:49:00)
标签:

临书

安徽

首届

评议

杂谈

分类: 我的评论

  

楷法晋唐   隶宗秦汉

——《安徽省首届临书大展》述评

夏长先

安徽省首届临书大展》自320日截稿之后,在两个多月里,犹抱琵琶半遮面,众多网友纷纷议论,各种猜测此起彼伏,今天,大展结果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529930分,《安徽省首届临书大展》在省博物馆隆重开幕,《安徽省首届临书大展作品集》也同时发行。

这次展览,共收到书法篆刻作品1500多件,通过省书协组成的评委认真遴选,共评出参展作品378件,其中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

这次临书展,是安徽省书协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所以,得到了省书协主席团的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09年重要工作之一,各地市积极备战,踊跃投稿。

纵观本次临帖展,值得一提的有以下几点:

1领导参与。省书协主席团成员亲自参与,积极临帖,为全省书家带了个好头。如张学群临王铎、方茂鸿临《周颂鼎》、余国松临《礼器碑》、吴雪临吴昌硕、王亚洲临墓志、张兆玉临《泰山经石峪》、韦斯琴临《黄州寒食帖》 ……      

2涉猎广泛。参展的近四百幅作品中,以名家、经典为取法对象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比如“二王”及颜、欧、柳、赵的取法,对秦汉篆隶的取法,对宋以后行草的取法,真正做到了“取法乎上”;其次是对北碑及隋唐墓志的取法;第三是对帛书、残纸的取法……广大作者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现有的书法资源,古为今用。

3审美转变。当今书坛,在展览的大旗下,书法作品的形式色彩也层出不穷。本次展览,拼接、染色、做旧等占据大多数。此外,纸张种类也五花八门,从这也可以看出许多作者的创作观念、审美意识在逐步转变,这更是“笔墨当随时代”的最佳诠释。许多作者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锦上添花,都自觉或不自觉的进行了“做”,以刺激评委眼球,吸引评委注意力。

4作者众多。除省书协主席团成员外,此次参展作者既有老人,也有孩子,一些在全国较有影响的中青年书法家以积极投稿,并追求新的突破。如方斌临《平复帖》、梁启忠临羊欣《暮春贴》、张宇临黄庭坚、杨少华临祝允明、陈智临邓石如……他们通过不断的否定自我来丰富自己的书法语言。

当坐下来仔细品味这些入展作品的时候,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不足之处:

1技法缺乏。无论是获奖作品还是入展作品,存在着许多徒有笔墨的涂鸦之作。体现在技法上则是用笔单一,章法松散;体现在形式上是以染色、拼接掩饰技法的不足。许多临摹作品猛一看有几分像,细细一看,与真迹却失之千里。此外,绝大部分作者落款太差,显得俗恶,与所临碑帖的格调极不协调。

2文化贫血。想成为一个书法家,不读书是不行的,最起码应读与书法有关的书。本次临书大展中,有作者将王羲之的《远宦帖》落款成《远官帖》,有作者将“己丑”写成“己醜”,“右军尺牍”写成“右军尺椟”……这正说明了当今书法家急需补课,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评选的不严肃。

3心态不正。俗话说:“字无百日工”。我们有很多作者平时不临帖,当得知此展消息后,临时抱佛脚,或七拼八凑,应付展览,或托关系,找路子,以换取虚名。其实,稍有书法常识的人都知道,常临帖与不临帖的人一出手就知道;常读书跟不读书的人,一幅字也就能看出来。心态不正,其作品只能是一张废纸。

针对本次临书展,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临摹与创作的联系。古人有“一日临摹,一日应人索书”之说,在当今市场经济下,每日应人索书的多了,而真正潜下心来临帖的却少之又少。有的人浅尝辄止,有的人以“意临”为借口,还有的人追求所谓的“神似”,但在我看来都是信笔涂鸦,一旦创作,仍我行我素,看不到一点古人的东西。临摹可以磨练技法、纠正错误习惯,临摹可以“医手”,临摹还可以“医眼”。眼高才能手高,眼低自然手低。当今,把“恶习”当成“个性”的书法家为数不少,特别是一些地方名家,整日以“某体”自居,贻误许多后来者。

2博取与约收。历代书法家均注重对传统碑帖的学习,他们或由晋唐上溯秦汉,或由晋唐下窥明清,无不重视对经典的临摹。“笔塚墨池”、“日书万字”即是临帖中“量”的积累,我们从王铎、何绍基等留传下来的大量临摹作品中可见古人的博取态度。临摹如采花,创作像酿蜜,书法家就是一只勤劳的蜜蜂。博取与约收反过来就会造成视野的狭窄。比如,一部分地区及书家对邓石如隶书的取法,我不知道是无意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另外,极个别作者对赵佶“瘦金体”、郑板桥“六分半” 、金农“漆书”的取法是不妥的,以笔者浅见,个性越强烈,入帖容易,出帖更难,因为他们的强烈个性往往会束缚你的思想,限制你的手脚。

3技与道的有机统一。临摹总而言之是“技”的层面,临帖的目的是为了创作。许多书家临摹也能达到形神兼备,一旦创作,手忙脚乱,完全抛弃了古法,显得荒诞草率、支离破碎。熟话说,熟能生巧。今人的精力与时间是不能与古人相比的,所以,我们还是吃透一家的好,然后以碑强其骨,以帖增其韵,碑帖融合,顺其自然,由技进道,自成一家。

《安徽首届临书大展》的“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通过此次展览,一定会让广大书法爱好者以及书家珍视每一次与书法传统的“对话”,进一步激发大家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真思考甚至重新认识。我想,既然要让书法家与传统“对话”,更要与传统中的“经典”交流。既然交流,就要开诚布公,任何遮掩粉饰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平等“对话”,否则,我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真思考和重新认识只能停留在表面上。

 

 

                                       2009530

                                        ——原载于《青少年书法报》2009.6.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