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太宗李世民的书学思想寻绎

(2008-11-23 20:29:21)
标签:

书法

书学

唐太宗李世民

骨力

分类: 理论探讨

   唐太宗李世民的书学思想寻绎

夏长先

李世民(597——649),唐太宗文皇帝,陇西成纪(今甘肃)人,高祖李渊二子。李世民是一个具有文功武治的人。隋末,他推才养士,结交豪杰,劝父起兵。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遂被立为太子。在位期间,他任贤纳谏,励精图治,国泰民安,史称“贞观之治”。在文化方面,随着李唐帝国的统一及疆域的不断扩大,出现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他大力提倡儒家思想,推行佛家观念,用“仁”、“义”、“礼”教化人,用“修来身”束缚人。至于书法,由于他个人的审美情趣,他极力推行王羲之,确立了王羲之作为“书圣”的地位。

李世民工行、草、飞白书。他学二王,也学虞世南,更擅临古人法帖,殆于逼真。《宣和书谱•历代诸帝王书》称:“太宗乃以书师世南,然尝患‘戈’脚不工,偶作‘戬字,遂空起落脚,令世南足之,以示魏征,征曰:‘今窥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太宗叹其高于藻识。”唐窦臮《述书赋》称:“太宗则备集王书,圣鉴旁启,虽蹑闾井,未登阶陛,质讵胜文,貌能全体,兼风骨,宗法礼。”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李世民书为“妙品”,曰:“翰墨所挥,遒劲研逸,鸾凤飞翥,虬龙腾跃,妙之最也。”其传世作品有《晋祠铭》、《屏风碑》、《温泉铭》等,其中,《晋祠铭》开创了行书入碑之先河。

唐太宗李世民的书学思想集中体现在《笔法诀》、《论书》、《指意》等著作上,概括如下:

一、     李世民的书学思想是王羲之书学观的延续

唐以前,人们对二王父子的书法成就评价不一,由于李世民对王羲之的独自偏爱,致使王羲之书法被奉为圭臬。对于子敬(献之),李世民是不屑一顾的。为什么呢?米芾《书史》中道出了原因:“太宗力学右军不能至,后学虞(世南)行书,欲上攀右军,故大骂子敬。”      

李世民对王羲之的独尊还体现在他的行为上。首先是在史馆编纂《晋书》的时候,亲自为王羲之作传。在《王羲之传论》中,李世民不仅否定献之,对张芝、师宜官、钟繇也颇多微词,称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其次,李世民于贞观初年下诏,出内府金帛征求王羲之墨迹,命魏征、虞世南、褚遂良加以鉴识编目,又御选拓书人精工拓模,敕于群臣。冯承素、欧阳询等更是临帖高手,从现在的《兰亭序》多种摹本可以看出,当时临摹者甚多。至于真迹《兰亭序》,由于李世民的喜好,永远沉睡于昭陵之中了。

如果上面史实还不足以说明李世民与王羲之书学思想的相通之处外,我们再看一看二者各自的书学文章。

 “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笔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有神,即不求点画瑕玷也。”(王羲之《论书》)

“夫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毫为皮肤,副毫不圆,则字无温润也。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李世民《指意》)

从以上两段话中不难看出王羲之与李世民关于“筋骨”的论述及对书法创作中“神”的追求。

“夫欲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

“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李世民《论书》)

筋脉相连,言气势也。势生于力,有力则自然有气势。二人虽然对“势”的阐释方法不同,但对书法中的“势”(笔势和形势)都进行了分析。王羲之心中的气势是“筋脉相连”,李世民所言的气势是“为求其骨力”。

“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先,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王羲之《书论》)

“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李世民《笔法诀》)

这两段文字主要讲了书法创作前的心态,为浅薄浮躁、急功近利者敲响了警钟。

二、     李世民书学思想渗透着儒、道互不精神

“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其道同鲁庙之气,虚则欹,满则覆,中则正。正者,冲和之谓也。”(李世民《笔法诀》)

道家学说起源于“玄”学,在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变化中,吸收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诸家学说。唐太宗李世民的“玄妙”思想、辩证观念正是来自于王羲之的道家观点。所谓“冲和”,也正是王羲之“不激不厉而风归自远”的书风的总结。“冲和之气”乃真气、元气,它来自于自然,生生不息。“自然观”是李世民书学思想的又一体现。在《指意》中,李世民说:“用腕不如用锋芒,用锋芒不如用冲和之气,自然手腕轻虚,则锋含沉静。”“夫心和于气,气和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思于神会,同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道法自然”是老子的重要哲学思想,也是后人重要的书法审美观点。从《指意》中,我们更清楚的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书法艺术中“神”的喜爱与理解。

作为一代君主的李世民,出于政治的目的,其儒家思想也不时的流露其书学论著中。在《笔法诀》中,李世民对点画、用笔的论述除了对立统一的思想外,还强调了“正”、“全”、“生”、“劲”、“雄”等美学观点,高扬了儒家的刚毅精神。

“惟在求骨力”,可见李世民崇尚阳刚之美。“骨力”同时与“骨气”分不开。作为统治者,在江山“大一统”后,出于统治者的需要,“骨”是不可少的。“书贵瘦硬方通神”(杜甫)、“心正则笔正”(柳公权)等可谓是李世民崇尚“骨”力的发展和延续。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唐代书法史,唐楷无不显示出“骨”的魅力。“颜筋柳骨”不仅仅是帝王倡导的结果,更是“尚法”的具体体现。

作为封建王朝的唐代,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昌明,文化艺术呈多元化发展。思想领域的解放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提。“楷法晋唐,隶宗秦汉”。唐代书法艺术是继秦汉之后的又一巅峰,这不能不说是百家思想的融合,李世民的书学思想正是证明了这一点。

      ——原载于《安徽书坛》2006年第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静云阁记
后一篇:篆刻作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