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品法国之:马亥区——巴黎街头的生活和文化

标签:
法国巴黎旅游海外马亥 |
分类: 云游四海的旅人 |
一大早,又坐在巴黎左岸的R. de Dauphine大街上的面包房外吃巧克力Croissant,喝鲜榨橙汁。已经是第三天了,我们每天的早餐都是在这里解决的。每天都吃同样的东西,但小小的Crossiant,就是让人百吃不厌。又软又酥,加上巧克力的甜香,入口即化,吃完一个还想再来。还有这杯加冰的橙汁,是三只橙子现场鲜榨出来的,在口腔中转一转,那叫一个清爽甘甜。我小口小口的抿着,生怕太快喝完。
今天这杯橙汁,来得真不容易呢。收银的那位大姐一开始递给我一杯瓶装橙汁,我以为她不懂英语,就自己到饮品台去退换。饮品台前是位高高个子、清秀斯文的男孩子,带了顶厨师的白帽子,长得很像法国电影“公寓”里的男主角,典型法国年轻男子的样子。我要求把瓶装橙汁换成鲜榨橙汁,他赶紧点点头,问了问旁边的秃顶经理,又抱歉地摇摇头,指一指身后的榨橙汁机,意思是“榨汁机坏了”。我失望地站着不动。男孩子想去招呼我身后的客人,又不好意思丢下我,急得他手足无措,突然冒出来一句半生不熟的英文“sorry….it is my first day here….” (不好意思啊。。。这是我第一天在这里上班哪。。。),那窘迫又有些“撒娇”式的口吻就象是给老师解释迟到的学生。我连忙笑着安慰说不要紧不要紧。秃头经理编戏法似的不知道从哪里找出来一杯橙汁,于是就拿到了榨汁机坏掉前的最后一杯橙汁。
由此想到,和美国相比,巴黎从事服务业的男男女女更富有人情味,不像美国人,表面上客客气气的,内心总保持距离。而在巴黎,最有人情味的区域是马亥区,在那里,你能闻到生活中的丝丝烟火气,感觉到巴黎不仅仅是一个旅游城市,也是适宜居住的。
http://s5/middle/50905c0egc885a9d9dbe4&690
http://s1/middle/50905c0egc885a92aa460&690
蓬皮杜艺术中心到巴士底广场之间的地区叫做马亥区,这里分布着贵族的府第,保留了16-18世纪的建筑风情,现在又成了年轻人聚居的地方,咖啡馆、花店、小餐馆、服装店遍布路边。
我们在St.Paul地铁站下车,沿着Rue Saint
Antoine大街向巴士底广场走去,最先吸引我眼球的是路边的花店。花卉的芬芳娇艳自不用说,单说每束花只有两三枝玫瑰,却包装地精致可爱,最适合那些经常喜欢用花朵表达爱意却没有大把银子可供消耗的年轻情侣。商家这种玲珑的创意和服务大众的精神,是我相当欣赏的。
http://s13/middle/50905c0egc8859890fa8c&690
http://s5/middle/50905c0egc885d7dec764&690
好漂亮的菜心耶,
http://s13/middle/50905c0egc885e3c1f27c&690
为求视觉多样性,故意把形状不一颜色各异的西红柿放在一个箱子里。
一看到蔬菜摊子,就想起法国电影“艾米莉”中的片段:精灵古怪的善良女孩儿艾米莉居住的小区里有一个蔬菜摊子。蔬菜商经常当众羞辱智障的伙计,艾米莉看不过眼,偷偷溜进蔬菜商的公寓里设置机关,从此半夜经常听到蔬菜商的惨叫。。。总而言之,蔬菜摊是巴黎街头的一道常有风景,而巴黎人的蔬菜总是干干净净地摆放在藤编的篮子里或纸盒子里,既卫生又环保,而且特别注重颜色的搭配,红绿紫黄交错在一起,看上去鲜艳诱人。在巴黎,卖菜也是要讲究艺术的。
http://s11/middle/50905c0egc885e7ca3baa&690
巴黎街道两侧餐馆的露天座位多如牛毛,看多了也就不新鲜了,但熟食店却不多见。这家熟食店门口排了队,一看都是当地人,从四邻八舍赶过来的,味道一定错不了。
http://s8/middle/50905c0egc885b3e99307&690
http://s1/middle/50905c0egc885c20947d0&690
Rue Saint Antoine大街边上有一个小得没有名字的广场。四面居民楼围合,形成了一个安静的空间。早晨,绿茵浮动,小鸟啁啾,广场四面的早餐兼咖啡馆相继打开,巴黎人坐在户外安闲的用餐。偶尔,有游客至此,也被这里的气氛所感染,在广场上的长椅上坐一坐,休憩后愉快地离开,就像我们。
http://s6/middle/50905c0egc8c221722e05&690
继续沿Rue Saint Antoine大街向东走就可以看到马亥区著名的孚日广场(Pace Des Vosges)的大门。孚日广场是一个由红砖建筑围起来的院落,原来是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王宫庭院,在一排灰色居民楼里显眼夺目,优雅贵气。
http://s5/middle/50905c0egc8c24dc68d54&690
http://s1/middle/50905c0egc8c252853df0&690
孚日广场由四块草坪组成,广场中心矗立着路易十四的塑像,每块草坪中心有一个喷水池。现在,广场则完全被住在附近的年轻人所占据。这一天是工作日,但成群结队的年轻人在广场上野餐派对,笑语喧哗。这种场面对本来期望看到一点历史沉淀的我们来说,有点太喧闹了。听说巴黎的年轻人是“派对动物”,到此可见一斑。
http://s10/middle/50905c0eg7a83c70c0119&690
http://s10/middle/50905c0egc925c73b1619&690
http://s15/middle/50905c0egc925c7e9bc9e&690
http://s16/middle/50905c0egc925c8eee2df&690
孚日广场附近的小巷子古色古香,一层多被开辟为咖啡馆、酒吧、个性小店和手工作坊等,常见各色时尚男女出没其间,有游客也有巴黎本地人士。午后在这里探寻一番,很有乐趣。我感觉这里和北京的南锣鼓巷和后海的烟袋斜街非常相似,将时尚寄于古建之中,两者映衬互补,别有风味。
http://s1/middle/50905c0egc925fa907b80&690
凡是大城市多有书报亭。巴黎书报的设计大方妍丽,把书报亭装饰成一道风景。这里是巴黎的信息汇集之地,有时单单看一看封面头像,就知道谁是公众热点。比如上图的阿兰.德隆。阿兰.德隆出道已久,当年凭借“佐罗”和“黑郁金香”中侠客角色,成为中国家户喻晓的明星,更是多少年轻女孩子梦中的白马房子(包括我的姑姑们在内,嘿嘿),但近几十年来好像已在国际影坛上销声匿迹了。看来在他的故乡法国,阿兰德隆还没有被人们遗忘,在这个明星如消费品般快速更新换代的年代里,阿兰德隆还能登上杂志封面,说明他的魅力犹在。在异乡看到从小熟悉的明星脸孔,突然觉得很亲切,好像阿兰德隆不是法国的明星,而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明星一样。
http://s3/middle/50905c0egc925fb759092&690
然后就看到伍迪.艾伦的大幅海报,我心中又是狂喜。这个戴着黑框眼镜说话神神叨叨聪慧无比的小个子犹太裔导演绝对是我的偶像。第一次看到伍迪艾伦的作品,我就恨不得把他几十部作品全部看掉。伍迪艾伦居住在纽约,特别善于刻画大城市男女的生活和情感,挖掘出在华美的外表下人生中困惑和无奈的一面。就像钱钟书的《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伍迪笔下的人物经常在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中颠倒挣扎,患得患失,到头来才发现,其实怎样都不满意,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好在伍迪骨子里的悲观掩不住他天生的幽默,伍迪的电影色泽明快,人物有趣,对话活泼,大家禁不住在伍迪抖的一个又一个包袱里哈哈大笑,尽管笑过后常常泛上心底的那一丝苦涩。也许生活真谛就是这样,得到与否并不重要,是否享受了追求中每一刻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随着年华老去,伍迪的电影在美国市场也逐渐过气,所以伍迪近年来频频把目光转向欧洲。先是拍摄了都市+悬念主题的“伦敦三部曲”,然后是浪漫小品“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和“爱在罗马”。年过七十的伍迪仍然以一年一部作品的速度不急不徐的创作着。美国人可能已淡忘了伍迪,但巴黎人仍然热爱他,巴黎人曾说伍迪是美国唯一的一名知识分子导演。伍迪近年的每部作品几乎都先在巴黎上映,然后才轮到纽约,到了波特兰等二线城市已经是冷饭了。记述伍迪艾伦创作生涯的纪录片在法国宣传的铺天盖地,大街小巷全是他的头像,在美国则默默无闻,甚至都没上DVD出租店的货架。也许伍迪的复杂和悲观不能迎合生活简单不爱思考的美国人,而更能和敏感而饱经历史起伏的巴黎人产生共鸣。
我对伍迪的敬仰如滔滔江水~哈哈,说起伍迪就收不住了。发现一位你喜欢的作家、导演、诗人或哲学家是一件特别让人兴奋的事。这些人的思想观点跨越时间空间与你碰撞,你在阅读观赏中与之交流。你又多了一位知己好友,冥冥之中,你的精神并不孤单。
好了,闲话打住,咱继续说巴黎。
http://s12/middle/50905c0egca67b95f0f9b&690
出了孚日广场,继续沿着Rue Saint
Antoine继续向右,走不多远,就看到巴士底广场的青铜柱。想象中巴士底广场周围树木林立,绿茵匝地,提供一派供后人祭拜的肃穆之气,谁知道居然是个车水马龙的通衢大道。
http://s4/middle/50905c0egca67ba52a7a3&690
昔日大名鼎鼎的巴士底狱已经片瓦不存,只在车流不断的十字路口竖起一个青铜柱,以纪念1830年法国革命再次推翻封建帝制。
http://s5/middle/50905c0egca67ca5b9294&690
广场周围十分热闹,人车、商店、小摊、露天咖啡店混在一起,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让久居清静城市波特兰的我,也有些不习惯。
http://s9/middle/50905c0egca68303c5528&690
在巴士底广场地下坐了地铁的一号线,走了长长的一站,来到轻轨RER A 线的De Lyon站。这里是一个大站,每天早上,无数趟轻轨列车将巴黎周遭的居民远远不断的输送到巴黎上班,晚上再运送回去,所以天天都人来人往。
http://s4/middle/50905c0egca6820e19583&690
http://s13/middle/50905c0egca68722e5bec&690
经常看到西服革履的上班族拖着皮箱在车站出没。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电影“法国男人”,看来法国人上班时确实喜欢打扮得衣冠楚楚,风度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