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我以仁心读吉安
——著名作家王剑冰谈散文集《吉安读水》创作
■本报记者刘丽玲
著名散文家、评论家王剑冰,曾任鲁迅文学奖二、三、四届评委,也担任过本报“白鹭洲文学赛”的评委。熟悉他的读者都知道,关于吉安,先生有个脍炙人口的名作《吉安读水》。
2008年,王剑冰第一次结缘吉安,他发出惊叹:吉安,我来晚了!
2009年,散文《吉安读水》在《人民日报》发表,更多的人由此认识了吉安,记住了吉安。
至2014年,王剑冰先后四次重访吉安,读井冈山、武功山、青原山……读赣江、富水、泸水、禾水……读“澄江一道月分明”的黄庭坚、读“放杖溪山款款风”的杨万里、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读燕坊的馨香,读钓源的古雅……他更喜欢白鹭洲,要知道,《吉安读水》就刻碑于洲上的中学。在吉安,他走到哪,写到哪;写到哪,走到哪。
2014年5月,同名散文集《吉安读水》问世。写下名作《绝版的周庄》的剑冰先生说:“吉安,就像周庄一样,成为我生命里的又一个关注点。我热爱这个地方,它雄厚大气,自然而美好,有很多值得我探求和学习的地方。我已经把我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其中。”
2015年5月,王剑冰携《吉安读水》再次来到吉安并出席“王剑冰作品研讨会”。研讨会上,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汪剑豪博士用了“温然爱人利物”六个字来概括;吉州区委宣传部秦宗梁则说这本书写得“举重若轻”;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教研室主任赵庆超博士认为《吉安读水》延续了《绝版的周庄》的脉络,他称赞:一位异乡人,成功完成了对吉安文化的旁观。
剑冰先生谦虚地称“我算是一个慢工而不出细活的人”。两年时光,剑冰先生仁心读吉安,妙手著文章,对吉安的情怀诚挚、热烈,浓郁。这份执著与深情,值得用心去品读。
几个月过去,研讨会上对于文学的热烈和虔诚犹在耳际,近日,本报记者就《吉安读水》专访了作家。
刘丽玲:王老师您好,您之前四次到吉安来读水,读山,读庐陵文化。吉安的山水、人文给您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王剑冰:我之前光知道“十万工农下吉安”,知道井冈山,却从没有来过,更不知道井冈山就在吉安,真是孤陋寡闻。中原跟吉安比起来,前者像是一片辽阔的苍原,吉安则更像是一座美丽的公园。这里不光有它的文化,厚重的历史,更有历史上一系列熠熠生辉的名字。这些人名,一个个都值得深究探寻,因此说这是一个值得仰望的地方。一个人对一个地方产生敬仰,心也随之发生变化,于是会想着去探寻:为什么这里会产生这么多的名人?我想我若能成为一个吉安人,我会为之骄傲的。
“公园”里还有一片山水。井冈山、武功山、青原山……山围绕在“公园”的四周,令人目不暇接。而吉安众多的水则像赣江的分动脉、毛细血管。水滋养人,滋养物,滋养山。吉安的山,险峻、雄秀,但这里水的力量,更给人一种震撼。“三千进士冠华夏”,因了水的滋养,才文人辈出;白鹭洲守的是水;渼陂、塘边、钓源,都有水。水,让村子神秀、水气盎然;守着水读书、思考问题,或许是不一样的。
我五次来吉安,还没来够。吉安人很热情,告诉我还有哪里哪里没看到,我感觉我还是在走马观花。我想说,一个人对一个地方的热切探寻,就是对这个地方注入了感情。吉安有乡村秀女的质朴,又融合了现代气息,如今她质朴依然,但气质变美了。同时我也观察到吉安人在细节上很下功夫,做的依然是文化的大文章。我看到庐陵文化生态园、阳明书院、后河公园、书画院等等,这都是为吉安传统的美增色。
刘丽玲:您特别谈到吉安的古村落很多很美,请谈谈您的感受。
王剑冰:我更愿意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吉安的古村落。可以说正是由一个个村落,像一棵棵树一样构成了吉安的文化森林。吉安好的古村据说有20多个,这是让人引以自豪的数字。吉安的古村长期沉睡,似乎一走进都能听见它的鼾声。多少很有成就的商人、很有修养的文化人曾经在这里生活,他们的追求与信仰真比我们现代人还高。如今这些村子空阔了,安静了,但并没有毁灭,依然存在,只是处于休眠状态,人一走进来,气息一下就接通了。
这些古村落其实就是一个个文字,构成了吉安的生活史、文化史、繁华史。反过来说,我们的古村也需要一个相对平静平和的社会,相对长远的没有战争没有破坏的历史,才对得起“吉安”两字。吉安两字说的是地名,但实际是针对人的。人心走失了,走散了,那才是真正可怕的。
刘丽玲: 您可以具体地谈一点写作经验么?
王剑冰: 要有悯心。不是怜悯,是良心、爱心,要时刻对周围抱有不同于别人的极大的关注。写作不是不会写,不能写,而是不知道怎么写。我们缺的是“写细”,有些是可以粗略写,有些就一定要往细里写,才能写出韵味。
文字要有感情。写任何文章,都要让人在文字里读到你看到你。散文是要拼人格的。要把个人展现在文字中,散文应该是有弹性、有温度、可感、可触的。灵感往往伴随感情而至,感情不具备,不要动笔。
我们的常用字也就3000多字,怎样排列组合,让大家喜欢读?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散文有诗性语言、平民大众的语言,最难得的还是平民大众的语言,生活化的语言,关键是怎么运用好。
我主张读杂书,音乐、绘画、哲学等等都要读。建议读“高”一些的书,这就像下棋,跟高手对弈,进步绝对快。
我们说写作是一种劳动,有个中的辛苦,也有其中的愉悦。我写《绝版的周庄》只用了一个小时。写周庄就像与心仪女子的惊遇,像写一封信表白一样,充满喜爱与惊奇,没有压力,随感而就。而写《吉安读水》则充满敬畏。一个是舒心的,一个是敬畏的;一个是惊艳的小女子,一个是你长慕久仰的尊者。所以《吉安读水》出来就远不如《绝版的周庄》那么快,那么愉悦,而是有一种负重感。这种负重经历了八个月。
这些都不能算作经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方式。如果提几点建议的话:一是要慎重。不仅仅是对题材慎重,还有对自己的慎重,哪怕一句话,落笔下来都要站得住脚;二是要拿出真情实感,尤其是游记散文,要有感情,无造作,无痕迹;三是写不出时不要着急,慢慢等,在等的过程中去思索、学习,灵感到了就会水到渠成。
刘丽玲:请您对吉安的文学现状给出一点建议。
王剑冰:也许是由于吉安文化的厚重,吉安人自古有喜爱读书、写作、书画的一个传承,这似乎也是一个脉络,像开封一样。所以吉安能一代一代出现优秀人才,不足为奇。但目前吉安的创作放在全国来讲,可能一时还没有出现令人振奋的人和作品,这里有一个数量与质量的问题,也是对文字的敬畏的问题。我们试想一下:两年快速地写出两本书和花两年时间打磨出一篇文章,会是怎样的结果?
你们的“白鹭洲文学赛”做得很好。我做过评委,打过分,吉安有人才,真的有人才。这拨人很有思想,这些人、这些作品,水平其实与我们都不相上下,我相信吉安的文学早晚会出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