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入仙境的望海楼
(2015-06-12 07:25:34)
标签:
浙江洞头王剑冰戴婉贞洞头望海楼教育 |
分类: 评论 |
绘入仙境的望海楼
戴婉贞
头枕波涛,身披日月,望海楼,它屹立在东海之滨已逾千年。有人形容它“气吞吴越三千里,名贯东南第一楼。”,它更是以一千多年的高龄一跃成为“中国名楼”。这段历史的开启者是永嘉郡守颜延之,一千五百年前,他到洞头“一望”,就被美景陶醉,随即在岛上筑就望海楼。过后四百年,温州刺史张又新心中的“一望”,将望海楼“望进”了《全唐诗》,而今,王剑冰到百岛洞头“一望”,便用简短的一千多个字将望海楼“绘“入了仙境那般,如此传神、如此温暖、如此唯美。
都说人容易忽视身边的风景,生活在洞头三十多年,无数次远望“望海楼”,虽有意会处却始终无法言传,王剑冰却说:站在瓯越锦绣百岛俱现、天海宏观一楼独览的望海楼,襟怀当更为恢廓。便如同顾恺之的“点睛之笔”,他的寥寥数语便烘托出了望海楼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如他在《洞头望海楼》一文中所写的:那么望海楼的根基呢?该是博大的天然造化。中国幅员辽阔,真正意义上的名楼并不多,真正意义上的望海楼也许独此一座,难怪有人说“气吞吴越三千里,名贯东南第一楼。”
王剑冰写望海楼,不局限于景物描写,他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写下了两个小故事。一个阅尽江河的人来到洞头,登上望海楼竟然哭了……几年前,台湾那里来了位矍铄老者,四下里走,不停地看,兴奋而惊喜地念叨“洞天福地,从此开头”……在他的笔下,望海楼不只是一处风景,更是有温度的一处标识,是“游子心灵的归宿。”
许多人都说王剑冰的散文语言是美的个性的语言,不论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历史文化散文,山水游记随笔,语言都是那么清新朴素。他在《洞头望海楼》一文中的语言也是美感十足。他说:洞头百岛像大海呈献的项链,链坠就是富丽堂皇的望海楼。在结尾处,他更是将望海楼比作一座佛,“沉稳,端肃,云烟缭绕,将佛境一点点化开,整个地氤氲在了洞头上方。”王剑冰以他细腻的笔触,富有灵性的想象,将望海楼绘入了仙境。
如果你曾经到过望海楼,或许王剑冰的《洞头望海楼》会勾起你许多美好的记忆,如果你从未到过望海楼,或许你真应该带上这篇文章到望海楼“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