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有文友告知见到博客有此文,为表示感谢,摘存于此。)
周庄的风骨--解读王剑冰老师的《水墨周庄》
(2009-11-06 15:23:40)
文/柳迦柔
从我知道王剑冰老师的《绝版的周庄》被编入中学课本开始,就对周庄有了一丝敬意。
也许,不止是周庄,更深的敬意则源自能把周庄的美、周庄的静、周庄的特色写出来的人--王剑冰老师。
读过散文,也写过散文。可是,发自内心的,却没觉得自己掌握了散文的写作要义。读了《水墨周庄》这篇文章,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周庄的水
周庄是什么样的?我没去过。从文章的第一句话,我就了解了周庄是被水环绕的一个小镇。而这水是什么样的?他在文中又一次给了我们答案。那水不仅“流动的缓慢”,也“形成它们的快乐”,“在这种盲目和自由中一点点长大,并带着如我者的快乐。”我们每天都与水打交道,或不时地流连于山间水景,又有几人能体验到水能带给人们的快乐呢?
我想,只有珍惜生活的人才能有这样的体验。于是,“水使一个普通的庄子变得神采飞扬。”这样的拟人化写法,就让整个周庄沸腾了。
周庄是有风骨的,周庄也是个大写的人。
读的时候难免这样想。
周庄的桥
写下这个小标题的时候,想起了多年前友人发来的一张关于周庄的桥的照片。
周庄的桥或许有些斑驳,而那些斑驳的桥见证了周庄的变迁。正如桥上桥下,走着的不是行人,而是周庄的历史。于是,作者形容着“水从桥下慢慢地流过,什么时候漂来一只小船,船上一对男女,斜斜地歪着,一点点、一点点地漂过了桥的那边去。”
这份悠闲,用作者的两个字“慵懒”来概括,别有一番情趣。
在忙碌的都市,谁能找到这份悠闲?
无论桥上桥下,水里还是岸边,周庄人自有自己度日的方式,这种生活,让熏染了嘈杂的都市人羡慕,如果再“摇着一把陈年的羽扇”, “举一壶小酒,慢慢地酌”,想必神仙也不过如此罢!
周庄的晨
身在都市,周而复始地迎接每一个清晨的到来,有多少人已经陷入了麻木的状态中?而读着周庄的清晨,却能体会到时代的声响和历史的回音。
这种声音让人们联想,让处于混沌之中的人们耳聪目明。
“这是清晨的声音,是明清时代的声音。睡在这样的水乡,你总是能够产生疑惑,时间是否进入了现代。”周庄是多么富有魅力啊!
“那一扇扇窗子打开的时候,就好像是打开了生活的序幕”,这样的比喻,更能撩起人们的遐想,是啊,处在这样的景致里,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清新的,如同“一景景的戏”,生活的舞台上,谁不想当个好演员呢?
周庄的花与蝶
花与蝶,蝶与花,在作者的文字里,写满了依恋。如果分开,何以有蝶恋花一说?周庄的花是黄绿的油菜花,而周庄的蝶则是梦舞着的蝶。
我见过成片的油菜,却没有作者描述的那样:“仿佛江南女子晾晒的方巾,又仿佛是一块块耀眼的黄金。油菜花在四周里舞动的时候,就有股色彩的芳香浓浓地灌进了周庄。那种芳香让人想到雅致,想到端庄,想到优美的舞姿”。
心目中的江南女子一直是精致的,由此想起江南女子的方巾更是别有韵味。精致的人再搭配上那一块头巾,不就是活脱脱的周庄吗?
最惊异的是,不仅作者用如画的笔描述了周庄的水、周庄的桥,还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融入了时代感;不仅将油菜花与飞舞的彩蝶融进了周庄的景致,还运用了哲学的观点,阐述着周庄的坚硬与柔软,那就是“石头与水的关系”, “也许水就姓周,而石头姓庄”。
文章如画家的一组静物,始终在流畅的笔触中游走,直到文章即将结束的时候,还没能忘却周庄的“静”,那种“更有了深度与广度”的静。
于是,我也流连于周庄的景色中,不时地牵挂着周庄,期待着到周庄游历,倾听周庄的静水流声,探寻周庄石板下的秘密,观遍地黄花,赏彩蝶飞舞。我想,那一刻,我该会再一次吟诵王剑冰老师的这篇《水墨周庄》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