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剑冰
王剑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578
  • 关注人气:5,8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遥远茂盛着的文学之树

(2014-05-31 09:46:24)
标签:

西雅图

姚园

重庆

常青藤

王剑冰

分类: 评论

遥远茂盛着的文学之树

——姚园《午夜的西雅图》序言

王剑冰

 

    我在读着姚园的《午夜的西雅图》,我没有午夜读书的习惯,然而我却一直地看到了这个早春的午夜。有雪花打窗的声音,屋外鹅毛纷扬。整个北中国都成了雪的世界。我不知道西雅图的季节,是否也有这么一场雪。

    园是个勤奋的作家,但绝不是辛苦的作家。所以园活得既充实又自在。她身处大洋彼岸,时刻感受着异域文化的特质,同时又将东方女子的优雅融入进去,由此成就了这样的一部书稿。

    我是从姚园这里知道西雅图,在园的笔下,西雅图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美丽是人类共的。园的去西雅图,图的就是它的美丽,自由的美丽,清新的美丽,雅致的美丽。在这部书中,姚园就像带着我们旅游,不停地给我们讲说西雅图,从火车站斯诺霍密什小镇湖边小城华盛顿湖以及派克市场,并且带着我们去参加郁金香节薰衣草节去华盛顿大学赏樱花,可以说是目不暇接。

    姚园把一树年华都洒给了西雅图,洒给了爱情和文字。我们能从她的文章照片中看出来。喜欢在路上”的姚园又常常把西雅图作为原点再出发,到美洲、欧洲,亚洲等地,领略不同地域的不同风景,这些风景同样是美丽的。

    当然,在遥园的心里,还有另一个美丽相照着,那就是重庆的美丽。那是故乡的美丽,亲情的美丽,麻辣的美丽。前者是朝夕相伴的,心心相印的,后者是魂牵梦绕的刻骨铭心的。如果说灯火辉煌是重庆机场的嫣然一笑,是向我这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张开温暖的双臂,音乐不是多余的符号,多余的套装?可当我在海那边的时候,只要一曲凄美的《回家》,便促使我面朝东方,向长江母亲跪下……”姚园写家乡的篇章,看出她对于年少时期景物的眷恋,对于时代变化的惊讶或叹喜。长江母亲,是一个大的概念,她赋予了这个大概念以浓郁的感情色彩。

 

    姚园的文章自然、透亮、不拘形式,开篇结尾都显得随性,而正是这种随性,感觉才妥帖,舒服。文章最怕做作,一做作就有一种强迫的感觉。文章要像水一样,自然、悠缓、流畅,姚园的文字,具有这样的水质。

    喜欢这样的描写:“阳光在窗外,在三月的怀抱里,露出娇羞的微笑。万物像是她怀里的小不点,稚嫩又盎然。天上飞的鸟雀,一早在树梢叽叽喳喳,不知何来的兴奋。地上爬的蛇也开始了远征,悄悄地。”不多的话语,展示的景物很多,活泛而鲜明。《独角戏》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倾诉,无论谁看到这种倾诉,都会沉陷进去。

     还有:“这个周末,雨不断地在窗外淅沥,宛如一种诉说,诉说有时并不一定来自衷肠,但丝毫不影响表达。而不少时候,我都怀抱一种倾听之态。”在《 mall》里,姚园将一场雨比喻成一种诉说,有一种贴近感,心态很真实。

     姚园的文字的讲究,是随处可见的,再比如:“这个阳春的三月,风是窗外的雨,滴滴答答的,让人的心情湿了再湿,湿得好像扛不住一个夜的黑……”她不说心情坏了又坏,而是湿了再湿,不仅与雨相照,而且特有诗质,增加了文字的湿度。《咖啡心情》是一篇很有意味的文章,不言心情的具体,而只是将咖啡的感觉、环境的感觉幽幽然叙述出来,就像咖啡的气息,袅袅氤氲,使得作品的味道也是袅袅氤氲。

    午夜的西雅图》,看似写西雅图,实则是写西雅图午夜的心境,那心境是复杂的,沉郁的,她想起了什么呢?还是遥远的故乡。“记忆中的老家是一个永远的岸,可我只能永远地遥望了。多年前,她在一声轰隆中变为一幢堂皇的百货大楼。这些年回去探亲之际,我依然会情不自禁地去她左侧的星吧咖啡屋,择一个临窗的位置,要上一杯原汁原味的浓咖啡。那时,我总期盼窗外的一切被雨水模糊,我还是原来的我,家还是原来的样子,妈妈还在坪台种她的月季花……”看到这些,我能够理解姚园为什么要以《午夜的西雅图》为作品集的名字,那是外在的和内心的一种联系,近前的和遥远的一种沟通。

姚园不管在写什么,都会将思想带入进去,带入得十分自然,似乎是不经意。而那些思想在阅读的时候总会让人眼前一亮。

你看《在夏威夷的涛声里》:“喜欢不一定要去拥有。能为一个欣赏者其实也是一种福分。再说与物与人保持一定距离之时,也给了自己的空间。”还有:“离开一个地方与离开一个人到底是不同的。一个地方不会因为谁的离开而改变什么,而赋予一个地方新意的是那与众不同的视角与诗一般的感受。”还有《风起的时候》:“而真正的痛是无法忘记的,能够忘记的痛根本不是什么痛。人生有刻骨铭心的痛不是悲哀的事,至少它让人学会去珍惜,学会在一场大雨来临前的告别。”感觉这是一个既敏感热情又理性矜持的女子,这或者与她的人生经历有关,或与她的学养气质有关。

     而《独立是一道最美的风景》通篇都是哲理,是写给孩子的,正是写给孩子,才那么满怀深情,那么细致入微,那么坦诚相见。看的时候,也觉得是写给读者的,谁都会在其中读出共鸣。

  

     姚园的生命中,有一种宏大的爱,就是父母之爱。姚园在多少年前离开父母的身边,远涉重洋。而命运又似乎同姚园开着近乎残忍的玩笑,越是离得远,越让她体会出难以割舍的亲情,越要给她一种报复性的伤害。母亲和父亲先后因为疾病离世,姚园一次次奔波于途,一次次陷入巨大的苦痛。尤其是当爱已成记忆,更让她感念不已,思念的潮水铺天盖地涌来,总是“失掉原来的坚韧,像个无助的孩子,孤零零地站在荒山野岭”,遇母亲节,听到一首《烛光里的妈妈》会“哭得昏天黑地。” 罗曼罗兰说过,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正是这种火焰,温暖着姚园的生命,使她不管到哪里,都觉出那种不熄的光和热。这也就有了不得不说的话语,姚园用《一生的眷念》作为一个专辑来写亲情。姚园说,“爱是不会忘记的,痛也是不会忘记的。我痛着父母的痛,爱着父母的爱。在爱与痛的世界行走,我是富有的;在爱与痛的世界寻觅,我是充实的;在爱与痛的世界洗礼,我不再是三月的小雨……”这个三月的小雨是多重的表达,是细微的,飘忽的,甚至是幼稚的,柔弱的。正是失去的亲情,使得姚园瞬间超然。所以在这个小辑里,我们更多地读到了姚园的成熟,不光是思想,心理,也有文字。即使是泪水,也透出一种苍茫之色。请听听《又是清明,纷飞雨》中的声音:梦的源头是你,是你把我带到这个华丽与疮痍的世界,是你融融的爱,温暖我前行的路。我没有理由不从容,不自信。我是你的女儿,最小的女儿,承袭着你一生的“傲骨”,把世间的冷暖打量……

     母亲走了,父亲也匆匆地走了,姚园的《爸,请攥紧我的手别走》是父亲走后的挽词,情深意切,让人动容,此前她在《父亲的眼泪》中写道:“不知为什么,想起父亲就想起他的眼泪。在远隔千山万水,只能闻其声,谋不着面的状态下,那是怎样一种痛,在心里撕裂;怎样的无奈,在心里呻吟……”姚园是个孝女,在那些日子,她的许多的痛,都在一次次匆匆忙忙地回返中。

    当故乡在眼底升起》,是写父母健在的时候回家的情景,那情景历历在目,声声在心。我引出这一段吧:

    我庆幸自己有家可回,庆幸自己仍是母亲手中的风筝,庆幸自己在家里的排行,每次回来总有哥哥姐姐在机场迎接。姐姐第一句就是累了吧?哥哥微笑地接过手中的行李,在他转身之际,我忽然发现他与年轻时的父亲是那么的相像……

    当父亲弓着腰费劲地开着门,说,园回来了──微弱声音从门里流出,我的心在瞬间沉入低谷。母亲乐呵呵道:“我还在窗台望你姐的车,回来就好”。可愧疚又一次撞击着我。面对苍老的母亲,心里吟诵的是:母亲啊,我是一个不孝的女儿/任凭时间老人爬上你的额头/驱散不了你身上的病菌/唤不回你昔日西施般的容颜/是女儿的无奈和忏悔的根源……

孰料母亲回头便说:“我都不知该怎么形容你,好像只见你眼睛在转来转去……”。“哎呀,妈,你就说这女儿八成是从非洲饿了饭回来的。”“还好意思嬉皮笑脸,快说,想吃点什么?”“园,虽然还是那么苗条,可精神不错啊。”父亲一句话便替我解了围,还是知女莫若父啊!

    这是一幅电影镜头样的画面,那么真实,动人,几乎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出姚园一样的感受。

    父母离去以后,姚园只剩下后悔了,剩下怀念和回忆了。她把一腔心绪赋予了《美丽与苍凉》、《栀子花开的时候》、《当故乡在眼底升起》、《郁金香节》、《与秋有关或者无关》等一系列的文字,她无法回避,甚至感觉远离就是自己种下的一枚苦果,时时自责,“假如我不选择出国,至少可以多陪陪父母。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我一游就是数年。”她说她从重庆到北京,从北京到东京,从东京到西雅图。似乎是生命的又一个轮回,尽管西雅图有自己的房子,可在某些时候,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这也就使她变得恍惚,或者变得明白:“妈妈离去后,我犹如那断线的风筝,在任何一个地方游走都好像是一回事。”姚园陷入了一个矛盾体,她很长时间转不出来,在超市购物偶尔发现玲珑的茉莉花,会“惊喜万分,弯腰抱起她便朝收款台款步因为茉莉花是妈妈最喜欢的植物之一,那久违的芬芳,唤起的不仅是对流逝岁月的记忆,更是对妈妈无尽的眷念。”一束茉莉,都会让姚园“觉得她是妈妈的化身,是来慰藉,陪我度过异国岁月的。”这种悔恨、怀念和回忆是要终生相伴了。姚园的名字与遥远相谐,使得她总是让念想在空中飞,父母老了,飞,不在了,还飞,没有一刻停歇。

     亲情让姚园有了一次大苦大痛,但又是大彻大悟,她变得思索多了,对于生命与生活,而这些都付诸了文字,这或也是父母送给姚园的另一种情爱吧。这一辑我读得最慢,也最认真,最受感染。这一辑的文字,是深沉的、伤感的、隐忍的,而又是真切的,自然的。

 

    姚园的涉猎面很广,生活、感情、人物、风景、故乡,这些又不是单一的,她总是让它们左右相顾,从而突出了每篇作品的含量。

    功夫藏于内,风华展于外,我不知道是姚园的灵悟还是姚园的先智,她没有受到任何模式的框,极为自觉地接受各种文学先进信息,完全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我记得几年前园曾经向我提出一些文学问题进行探讨,那些问题提的十分精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和囩第一次见面,是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一次文学研讨会,那次会上我再次作了散文诗要革命的发言,园即表示支持我的观点,从姚园的创作和理论来看,她始终也是遵循了变革探索的道路的

    创作之余,姚园还办着一份长青藤》的刊物。同样是一份心思,须时时在意。创作与编刊使她在大洋彼岸相互印证着一种魅力。我曾经为园写过一段话。姚园一棵苗条的树干,擎起一蓬硕大的树冠使华语文学在世界的另一角落枝繁叶茂。我说的是实话,若果世界上的各个角落,都有这样的一棵华语之树,中国的影响和力量可想而知。

    读完姚园的散文,又是一个午夜,雪已经停了,一抹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无尽的原野。推开窗子,并未觉得寒冷,雪给这个早春带来了新的气息。我望向远方,应该向姚园送去春天的祝贺与祝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