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灶火
(2013-12-24 22:19:29)
标签:
开封清明上河园东京汴梁宋代汴河王剑冰文化 |
分类: 散文 |
茅屋灶火
王剑冰
一
我在这里看到了茅草房,草并不是太厚,但是好像还不漏。草已经变得陈旧,如果清明上河园建成就有了这样的茅草房,那么它已经经历了十年的时光。
在瓦尚未发明或普及的时候,很长的时间都是这种茅草房。茅草一般都是稻草,或者是芦草,打成捆地铺在房顶上,成为防雨遮阳的坚实力量。草的力量还真的不能小看,若果没有什么问题,它还能撑下去,再撑几个十年也没有问题。茅草房其实比砖瓦房还暖和,由于它的不透风性,使得屋子内的生活更显得踏实。
一些草被风扬了起来,那只是无关紧要的单根的草,由于呆的久了,而显得不安分起来。
二
在草房的最里边,一盘灶火烧得正旺。
这给这间农家的房屋增加了真实感,或如正在进行的生活的实景。
人们进来,彷如走进了一户宋代人家。用来烧火的柴草不断地填进灶膛,火热烈地跳跃着,整个灶膛里腾着红红黄黄的光芒。
一种温暖迅速地传递。
首先是一些女孩子凑上前去,乱手帮忙。扔进去的柴草没有将火烧旺,却使得炉灶冒起了烟尘。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婶儿,眯着笑眼凑上去,用火棍挑了三两下,就让火“扑”的一下发出了好听的声音,继而熊熊燃烧起来。
人群里传出了叫唤。
炉灶上摞着笼屉,一个个高地堆向空中,给这个茅屋带来另一种兴奋。因为正有一股食物的清香散逸出来。
笼屉冒着的袅袅烟气,直接就飞入了人们的肺叶,在里面搅动后引发了舒朗的感觉,于是又会深吸一口。
这是一种什么食物呢?在这间茅屋里蒸这么一锅是为了展示吗?人们等待着。于是有人就开始猜测,有说馒头,有说红薯,更有人想得出奇,说是武大郎的炊饼。
人们叽叽喳喳,像一群发现了食物的幸福的鸟儿。时而传出嘻嘻哈哈的欢笑。难道真是走进了武大郎的炊饼店不成?
那武大郎呢?
武大郎卖炊饼去了。
潘金莲怎么也不在?
潘金莲会西门庆去了。
人们就又笑。那么,就在这里死等,看谁来揭笼屉。
一旁的石磨转动着,给这团火增添了另一种对应的乐趣。以前,也许真的可以是这边磨了,那边下锅的。
有一盘石磨在厨房里的人家必然也是大户了,尽管是在茅草屋子里。
若果是一对儿小两口,那不就是你推磨来,我烧火吗?旁边屋子里还有一架织布机,屋子外边是农田。真的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农乐图。
三
在北宋时代的开封郊外的汴河两岸,有着很多的茅屋和农田,人们忙时耕田织布,闲时便进到京师去转街走巷,看船观灯,享受着多少年没有战争的安逸。
那个时候,据说已经发现了煤,但是普通的农家还是利用柴草,尤其居住在乡间的人们。
灶火前不见主人的到来,只管让游人随意地帮忙添乱,只要别把茅屋烧去就行。让人想起农家人不锁屋门的自由时代,你需要什么到邻家去,只管拿取就是了,看见灶膛里的火烧出来,随手填一把柴草,无需多言。
这种放任反倒是让人们不敢妄自乱为,个个都显得认真。
有人还在往火膛里添柴,却有一个声音从哪里传来:好了好了,熟了熟了。人们让开来,一个穿着宋装的灵秀小女钻了进来,而后就喊:娘哎——下笼来呀——
好清香的声音。似乎同那笼屉里的味道一个样。在宋代,也一定会有这样的声音。
笼屉被一盘盘卸下来。人们终于发现,里面是一座座小蒙古包似的黑窝窝!黑窝窝头上亮着一层晶莹的宣腾腾的光泽,宣腾腾地散漫着诱人的清烟。
啊,我要来一个。有人叫唤起来。
黑窝窝倒进了草筐里,两个人抬着往外走。
人们随即跟着出来,原来路边有一张案台,上面摆着家什和小菜。
黑窝窝加进小菜,热情洋溢地一个个递进伸着的同样热情洋溢的手中,那些手旋即就谄媚地塞到了一个个嘴上。
咬一口,啊,那么有感觉。真的好像是品到了宋时的味道。
四
当时清明上河的人们,或许也要在路上遇到这种香甜的吃食。
这是多少年都散不去的芳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