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海长云的余韵

(2013-12-09 21:59:57)
标签:

郏县肖根胜

铁道兵

青藏高原

王剑冰

评论

分类: 评论

青海长云的余韵

——读萧根胜《青海长云》

王剑冰

    

没有那种张扬附庸,没有时下浮躁艳俗,但却有一种经多见广的骨子里的清高那种经多见广包含骄傲的军旅生涯,包含丰富的政界打拼,更包含阅读与写作的丰富积累也就是说,《青海长云》是有文化打底的,它从内到外都掩藏不住文学的纯粹表情。在这样的表情里,我到萧根胜的如山如地本真与厚拙,感到他的如水如风实性直情。他就像一个倾诉者,喋喋不休地往外倾倒着,你阻止不了打断不掉他的倾倒,他憋得时间太久了,那种倾倒或者说倾泻是压抑已久的火山,是奔腾断裂的河流,你能感到他对铁道兵的那种泪水凝聚心血汇映的情怀,读起来渐渐忘记这是一个县人大主任的业余之作,而纯纯地沉浸在一个作家的创作之中

    1975年,一个正在学校代课的青年突然蒙生了一个想法他要去当兵不管父母多么不舍,学生多么留恋,同事多么挽留,他仍是毅然决然地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那不只是看了电影《侦察兵》之后的冲动,在那个年代,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是一个热血男儿的崇高志向。

    根胜的《青海长云》由此开篇,他把当兵的过程写得足,也很有戏剧性,对乡村的描写,对亲人、老师、学生、带兵的人的描写都很细腻,让人感慨,并由此衬托出依依的亲情与乡情,衬出不一样的乡村男娃的豪气。

我知道那些地名,青藏高原上的西宁、青海湖倒淌河。但我不知道那个新奇的名字:关我曾经坐车经过格尔木,那是在后半夜,天寒地冻,我在站台上对着它轻轻地唤了一声,就急急地走了。而这些地方,熟悉不熟悉的地名,都从萧根胜的书中见到了,而且是深深刻刻地感知到了。关角,就在那孤寒的高原的深处,在萧根胜的心中。

多少年过去,铁道兵三个字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再过去多少年,许就更不知道这个与艰苦、艰难、艰险、艰巨为伍,与偏远、偏辟闭塞、危险为伴的铁军了。萧根胜不单单是要写自我,不是要表现个人英雄主义,他写的是一个大的集体,一个集团,表现的是集体英雄主义,展现的是他对这只队伍的深沉的爱,对战友的情。萧根胜是要以一部坚实的文字为“铁道兵”摇旗呐喊,树碑立传。

我能感到老萧的紧迫感,责任感,一种冲动无时不在激涌着他,他成竹在胸,不吐不快,他几乎兴奋得不能自已,日夜兼程,呕心沥血,他豁出了性命。不管这块“石料”怎么样,反正最后是厚厚地实实地弄出来,立上了。我能感到老萧合上最后一页的满足与快乐,疲累与痛苦,他高兴得难受得想哭啊!

萧根胜的笔触,上到师长团长,下到普通士兵,几十个人物构筑起一支军队的整体形象,这个形象铁壁铜墙,威武雄壮,纪律严明,正义无私,团结向上真正的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力量。萧根胜以事实表明了这一点。在那个年代,大多数干部不贪不占,以身作则,正直本真得几近憨傻,或者说窝囊。以致很多人都影响到自己后来的升迁,安置,分配。但对于自己的工作、职责,却是那么认真负责,以热血和生命来担当。战士们更不用说,年轻气盛,白杨一棵,排一排壮威,单一个也摇摇迎风。无论条件,没有价钱可讲。关角的山头上,不少干部战士变成了一抔荒草萋萋的土,再不能走出那片高原,留下很多的遗憾,给自己、给家人、给战友,一颗泪珠,久久地打转在天地间。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书写,才难能可贵。我想每一个当过铁道兵的人都会感同身受,每一个军人都会感到情真意切,而每一个没有进过这个队伍的读者,又会感慨万分。这是特殊文字记录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普通中的非普通。

     或许算为小说作品,应该是作家真实的生活记录,或者说是纪实散文。说散文散得随意,一忽小说笔法,一忽报告叙述,一忽大景大象,一忽小情小意。这在文学范畴上是完全说的过去的,不论你用什么体裁,以什么手法,只要你写的东西让人喜欢,好看,抓人,就行,至于体裁问题,真的是不必太在意。 

     书中的大情大景写得山海呼啸,地动山摇,隧道里的施工场面,救援情景小情小意同样见得风吹草动,细流淙淙,如当兵的过程,探亲的经历,找对象的故事,女人走进兵营的轰动等等。有些情节过目不忘,感人至深。如写自己日夜苦熬的长途车上毅然为他人让座;千里走单骑的军需物资的调拨;执行任务途中战友家中探访车坏半途独走深山二十公里的奇遇。还有一个个领导的故事、士兵的故事,家属的故事,穿插在整部作品中,其中不乏对生命的思考,对军人的议论,从而让人感到一个部队大熔炉里的灵与肉的锤炼与熔铸。还是那句话,没有什么高音亮嗓、大声大调,少有官员写作中的蹩脚的升华与说教,而显得真实与质朴,宏大而辽阔

    作家语言上也有特色,有些充满了朴实的乡土气息,很多民俗俚语运用得恰到好处,有些情景描写气象万千耀当然,不能说这就是一部完美无缺的好书,还是有某些不足,但它绝不会影响整个作品的品相。

    真的,《青海长云》值得一读,我的书架上,已经让它找到了自己的队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