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荥阳王剑冰 |
分类: 随笔 |
诗豪刘禹锡
王剑冰
一
唐大历七年,也就是公元七七二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代诗人刘禹锡诞生了。就此说这件事还不完整,同时诞生的还有一个人,白居易。
到了公元七九三年,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刘禹锡与柳宗元一并进士及第。
二
数月后,两辆车子的人已经在了船上。那船一直向南,穿过了洞庭湖水,还在往南,长安越来越远了。长安的这场风一刮,就将刘禹锡刮在了朗州十年。朗州就是现在的湖南常德,那可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了,按当时的说法就是蛮地,饮食生活习俗都差得远,十年的生活,对于一个中原人来说可想而知。
而朝廷也不是总按照既定方针办的,偶尔哪一天看到园子里的桃花开了,就会在心里起一个雷鸣,想起这么多年的一些隐忍,刘禹锡们就被召回到长安来了。来了就先稳住神再说嘛,刘禹锡是谁?还是那么随性,刚直不阿,还是那么诗人,到了长安就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有些人也真会闻味,一闻就闻着不对劲,到皇帝那里添枝加叶,就把刘禹锡又添回去了,于是刘禹锡被刺播州。刺史比司马高一级,看似是提升,但是播州地方比朗州还远还偏僻。
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要比播州好些,不禁大哭起来,说刘禹锡还有八十老母,如何受得这苦。请求朝廷愿以自己的柳州换刘禹锡的播州。终使得刘禹锡改刺连州。
那些人没有想到,由于自己的阴暗,成就了一代诗人的辉煌。没有朗州、连州、夔州、和州、苏州等地这些经历与生活,刘禹锡不可能写出那么多深入其境的诗文。也可以说,对刘禹锡来说,是他个人的不幸,对中国文学史来说,却是一种大幸。
百亩庭中半是苔,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比较前一首诗,讽刺更为辛辣,态度更为倔强。
三
刘禹锡与白居易二人间唱和诗很多,白居易先编了《刘白唱和集》上下卷,后来又成了上、中、下三卷,再后来扩编成了四卷。白居易和刘禹锡在诗歌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一个是诗魔,一个是诗豪。我觉得,这种评价,包括他们的作品,也包括他们的人。他们就此没有忘记相互学习,白居易的竹枝词就是从刘禹锡那里学来的。
两人的生活和工作状况,白居易要比刘禹锡好,即使被外贬,白居易去的也都是好地方,回来得也快。白居易似乎也很会生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想得开,会玩。而刘禹锡就差远了,艰苦的环境可能影响了他的身心。会昌二年(842年)七月,刘禹锡先白居易长辞于世,白居易挥泪写下了《哭尚书刘梦得诗二首》,“今日哭君吾道孤,寝门泪满白髭须。”可见了一片真情。
四
说起刘禹锡,大家都知道他有一个住处,一间文学殿堂里的“陋室”,那陋室很多年了,还是那么简陋,但是上千年不颓,依然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散发着幽香。住金銮殿的人为数不少了,富丽堂皇中也未见让人记住几个。
或许只是一时的住处,却感觉那陋室伴了他一生。这么说刘禹锡是沾了小屋的光了,自然也是沾了境遇的光了,如若在朝廷里顺顺当当地做着大官,政治革新推行得无阻无拦,刘禹锡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遭际,受那么多的排挤,吃那么多的苦,也就不会有这样的陋室,这陋室让刘禹锡冷静、警醒、自励、思想。所以刘禹锡把陋室搞成了思想殿堂。谁进到这个殿堂里都会感染得浑身温暖。
刘禹锡还走入了乌衣巷,看到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刘禹锡的小船进入了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有好听并且难懂的方言和唱曲,刘禹锡学着适应,司马的官不是什么大官,刘禹锡不在乎那个权力,刘禹锡泡在了读书写作上,他将自己写成了一个理论家和哲学家,并且逐步熟悉了那些地方民歌,他觉得来自于民间的歌子通晓易懂,极富深情,慢慢喜欢起来,并自行加工创作,他的诗歌也就进入了演唱,有了更多的读者和听众。“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就是刘禹锡的作品。后来这些作品传到了内地,同样受到了欢迎。
刘禹锡后来又走过了很多地方,一直到年老了才回到宫里,在外漂泊的这些年,是他文学上最好的时光,因而说刘禹锡虽然在政治、生活上是一种“陋室”状态,在精神、文学上却是殿堂结果。就像刘禹锡来到乌衣巷看到的那只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自由而快活。
司空李绅仰慕刘禹锡才名,设宴款待,司空在唐代只是给予贵族的虚衔,地位待遇很高,却不管什么事。席间高兴,就让自己的宠姬出来唱歌侑酒。此姬不仅身段妖娆,舞姿曼妙,而且眉眼带电,歌音带雨。刘禹锡心中多云间晴天,早忘了一干不快事体。禁不住脱口吟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恼乱苏州刺史肠”。这么魅力四射的美女在司空大人身边,还不是天天见得寻常,感觉不出什么了,但是却让我老刘心恼肠乱啊。李绅不傻,还能听不出来?而且他也是个豪爽之人,当即笑着说,哈,你喜欢,就归你了。刘禹锡不仅得到了一位美人,创造了一段佳话,还传扬了一个成语,就是“司空见惯”。刘禹锡是性情中人,又有诗为证,肯定是带着醉意的、调侃的,至于是不是得到了人家的美人,就不好说了。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