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艺术是分不开的
(2013-03-26 06:49:52)
标签:
瓦库设计师余平王剑冰瓦乡村 |
分类: 评论 |
文学和艺术是分不开的
——“金堂奖”年度十佳作品跨界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王剑冰
今天是一个节日,一是谢海涛先生、来增祥先生、芦苇先生这些大家们光临洛阳的瓦库。第二,“金堂奖”年度十佳作品跨界学术研讨会在这儿召开。第三,我们祝贺余平先生获奖。
在洛阳7号瓦库来举办或者庆祝这么一个节日,我觉得也很有意思。这个“7”里有很多的符号和意义。
跟余平先生应该是老朋友了,虽然我们在两地,但是在瓦库从西安增迁郑州以后,陕西的一帮子文学界和建筑界的专家来郑州瓦库搞过一次两地对话,很有意义。也曾经跟建筑设计界有过交往。是受河南建筑界的邀请,进行过碰撞。我觉得文学和艺术是分不开的,所以我想走入你们的室内,去艺术的内里感受学习。这也是一种相通的关系。像刚才来先生所说的,我们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所以跟余平先生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在洛阳的瓦库、郑州的瓦库我们有过一些碰撞,我们一谈能谈四个小时,交谈起来,让我感觉余平就是一片瓦,这片瓦一直在流动,从中国历史数千多年前,一直流动到现在。
余平作为一个有名的建筑设计师,不甘心他以前的一些成就,他总是隐没在一个一个的乡间。我们看见他拍的那些照片,就能看见他的足迹、他的追求、他的梦想。那些照片不是说我们拿着相机就拍到了。那些照片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呢?是一个设计的整体的理念,整体的构思的美感。比如其中那些乡间房屋的群像,那不是一个设计师设计出来的,那么一座房子,那么一面墙,是众多设计师的设计,没有想到以后会有一个余平来把它拍下来,让后人看到了一个宏大的设计理念。错落、协调、混搭、照应。这种设计理念在我们一个个的城市已经很难见到了,我们见到的是雷同。以前想去哪一个城市,是去看那些独特的东西。现在不想走了,去哪一个城市走入那一个街道,都像北京的街道、上海的街道,甚至某一个县城的街道,没有什么区别。
那么,猛然在一个地方出现一个瓦库的时候,就像听到了一个乡音。我一个朋友说,他在国外曾经接到一个电话,这个电话是打错的电话,但是这个电话里传过来的是乡音,这个人说出的也是浓重的乡音。两个乡音相撞了,打错了,打错了还要往下进行,为什么呢?亲切感来了。两个人竟然说了两个多小时打错的电话。一个城市里面有这样的一个瓦库,它给我们带来的就是这样的一种乡音。我们在一条野路上走,猛然一朵小花的闪现,心会为之动。在原上行,远处一声信天游,神会为之惊。当于我们对瓦库的动,对一片瓦的惊。
我一直在寻求多年前瓦的形象,西安的郊区发掘了一个汉墓,西安的朋友领着我去看。我看到的是一片粼粼的被土压着的瓦砾,想象出瓦的曾经的宏大。
前些天我又一次去了河南省博物院,希望你们有时间去看一看。河南省博物院竟然放着一群的瓦。有些瓦非常大,事先想象不出来的那种大。我们的祖先在制造瓦的时候,竟然是那么用工夫,像对待他们的生活一样对待一片瓦。有一个图景,远处的是草房,还有瓦房,近处是他们的土地,土地上劳作的人和牛。让你感觉到时间没有走。现在的社会如果不是走到这个样子,往前推一推,推三十四十年,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动。中国的农民在汉代已经活的很好了,在草下,在瓦下,在天地之间,那么自由地生活着。
现在瓦消失了,瓦行走的时间是非常长的,它走了两千多年,才变成了另外的机械瓦的模样。机械瓦出现之前,瓦的形象一直没有变,那么多年,坚硬的瓦,那么多年!
所以我就觉得,余平能抓住这个瓦的形象、瓦的本质去做,就像我们这些写作者。我们可以列举出来的中国正在进行着的著名的作家,能列举一批,看是不是都带有着乡村的土著的情感本质,像陈忠实、贾平凹、李佩甫、莫言、周大新、刘震云、阎连科、苏童、张炜、毕飞宇、余华等,他们实际上都是在本质的乡村的东西上下工夫,所以他们的作品才像《受活》一样受读。余平先生给我们提供了这一片瓦的世界,我们只有在这样的瓦下,才能感觉到瓦的生命的存在,本质的存在。在这个瓦里面甚至能听到老祖母的歌唱或者是草的芳香。在这种瓦下能够回忆起小时候伸手去接雨的情景,它必然是从瓦上落下来的雨的感觉。现在城市房檐落下来的雨和小时候从瓦上落下来的雨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坐在这种瓦下,你有时候会有梦想、幻想,会有呓语。
所以这样的瓦让我们温暖。
余平在做这种瓦的时候,我感到有另外的一条线,从西安开始诞生,我们不要忘了西安是古城,然后第二个古城郑州,郑州是商城,也是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拐回来上哪儿去?上南京,又是古城,洛阳,还是古城,然后是苏州,后来又进军北京。全是古城,在古城里面,我们所能想到的绝不是洛阳开发区的感觉。我们脑子里渗透的古城就是那种宏大的、民族的、文化的,在我们的内心情感里深深积淀着的一片瓦的世界,宏城大土的世界。余平设计的瓦的路线恰恰给了我们这种思维。那么,这一点也应该感谢赵少君先生,他实际上就像是余平的一个制片人,他们一直在很好地合作,新出现的瓦库,都是他们两个合作的作品。这也是少君自己的乡村本质所带来的。
我曾经去过少君的家乡,看过已经坍塌了的破窑。但是窑上氤氲的那种气氛依然存在,窑周围的碎砖、碎瓦依然存在。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的民族性,在做着反判性的一些事情。周庄为什么当时能给我那种触动?就是成片的、成群的一次一次带来冲击的瓦与桥与水的构成。你站在高处往下看的时候,是瓦的羽翅的扇动。让你想到的,是老粗布的感觉,是村姑秀女的感觉。
所以我觉得在这里搞这么一个室内设计师的研讨非常有意义,各位大师的发言,都是很专业的,对为一个写字的,启发是很大的,所以我很喜欢来这里学习。
再次庆祝今天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