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瓦库余平王剑冰设计师一品瓦二品茶洛阳 |
关于“瓦”的对话
瓦库设计师:余
作家:王剑冰
余
王老师,您写过许多关于瓦的文章,文学界有人把您称为“瓦王”,难得面对面听您说“瓦”。
王剑冰:不敢当,写的多未必写得好,关注瓦的缘由还是喜欢,喜欢这种带有生命属性的事物,可能小时候接触的时间久了,或者说有一种恋旧情怀,使我一见到瓦这种本体物质就生发一种奇特的感情。中国的文字,最早是象形字的出现,我总琢磨这个瓦字,这个符号形态也像瓦,但又不是。还有,为什么叫瓦呢?难道是古人在看到火中烧出来的这个弯扁的物质“哇”的一声,叫成了这个瓦吗?这个字很有意味,不管它的字面形象,还是它的发音。所以它让人琢磨,让人留恋。
见到瓦库也就有了那种久违的感觉,实际上我从你这里得到很多东西。今天我专门去看了一个废弃的窑址,找到了一位烧窑的师傅。我觉得做瓦的师傅对待瓦的情绪跟我们一样,不知你是否见过烧窑。
余
王剑冰:你说的非常形象,我问过窑工,烧瓦和烧砖是在一起的,如果单单去烧瓦不划算。砖放在火的周围,砖的外围再放瓦。一级级,层层叠叠的盘上去,一直盘到窑口。烧到一定程度,要灰瓦的话,必须得有一个窑变。把窑口封起来,烟囱也封起来,准备好充足的水,从封住的窑口往里面浸水,这时会有热气升腾,瓦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变色,要是不浸的话砖瓦都是红的。浸多久?三天。一天浸两三次。等窑凉下来再出瓦。那时候就是你说的,窑师傅的心情是激动不安的,一窑烧下来,少有劣质没什么,比如说离火近的。看到大部分青新齐整的砖瓦,窑工的心情是舒服的。如果要红砖红瓦就不要浸了,这个程序就减了一半,但是多少年的观念在那里。
王剑冰:对于居所,人类最早的利用是简单的,要找一种物质既要长久挡雨,还要有生活审美。这就出现了瓦。
在人最需要什么的时候,会去寻求,科学的进步是因为寻找的力量,寻找的力量是因为生活的推动。由此来说,瓦从一开始人们就把它当成一种高贵的物质,它就像一个压轴戏,土坯或砖可以打一圈做墙,最后出现的是瓦。所以建房只要瓦上齐了,一切都齐了,就可以把生活安顿到里面。如果一场雨来,哪怕是一片瓦有问题,都可能让你叫苦不迭,所以有人要冒雨去动一下瓦。我曾经见过地震之后的瓦,地震中这个房子“坐”了,整个堆在那里。墙肯定是四分五裂,虽然有些瓦破碎了,整个房子的形象依然由瓦来保存着。瓦下面也许有生命,有赖以生活的粮食、被子和床。细想的时候,觉得瓦虽然很薄,但是承受力很强,它能承受数百上千年的时光,只要不毁坏它,把它放在一个地方,它总是在那里存在着。瓦的品质,是那么的坚硬,或者说坚强。有钱的人家盖房子,在瓦的下面,要铺上芦苇或秸秆编成的萡,穷人家是直接把瓦盖在檩条上,连泥都没有。在湖南和江西看到有些老百姓的房子,这几片瓦压得多一些,那几片少一些,就那么随意,但是下面的生活很安逸。
余
王剑冰:应该是离水,离土地,离氏族首领,离诸侯王最近的地方,只有有了财富,有了统领的能力,才能想把房子盖得好一点,才会利用瓦。
余
王剑冰:我想还不应该是部落这一类的,起码应该是国的出现,现在说的秦砖汉瓦,那是成熟期,是大量使用的结果,最早的发明或者使用会更早些,有说是西周时期,按说能够烧制陶器就可能会烧制瓦,但是未必会懂得利用,知道利用的时代一定是一个建筑需求较为讲究的时代,那么周时期是可能的,大量的利用该在春秋战国时期。我见到的最早的瓦是在西安附近发现的汉墓,在那个遗址里面,我看到了很多的瓦,和土积在一起,层层叠叠。我曾在河南博物院见过比现在的瓦还大的汉瓦,说明那个时候瓦的烧制技术已经炉火纯青,而应用上更加具有了美学意味。
余
对瓦的记忆,我从小就有。九岁那年,随父亲从浙江沿海一个小镇迁徙到中国最西部的新疆,坐了十几天火车,朦胧地留下了由东部到西部的无数个瓦房的记忆。沿海老家呈“人”字形斜线的瓦房,房顶渐渐地变平了,过了甘肃,房子完全变成平顶了,瓦不知去向了……后来才知道,屋顶斜度的变化与自然气候的降水量有关,生存观产生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
王剑冰:过去的农村,大部分还是茅草房,我不知道余老师住过没有,在那里面生活是很舒服的,那种暖和不亚于瓦房。照样防雨雪,能承受上百年。先盖瓦房的一定是少数人,以瓦和砖的房屋形式显示身份,以至人们互相影响,慢慢改成了瓦房。瓦房的出现是住房的一种革命,革命未必都是好的,比如食品的革命,革命到最后是吃细粮,粗粮都不要了,后来人们又开始革命,又要吃粗粮,认识不断地在变化。后来就又革了瓦房的命。而瓦在一些地方还一直坚守着,我跟你一样,喜欢走一些乡村,这些乡村还是南方多一些,而我们的感觉是一致的,从高处往下看是一群的翅膀。福建土楼,一圈一圈的,全是瓦的句号。瓦很有意思,可塑性、可变性、可持续性在它身上都能显现。
余
王剑冰:另外你发现没有,瓦的作用还不仅仅是盖屋,我们的祖辈会聪明地利用瓦,譬如,把瓦合起来,由于瓦是有弯度的,摆成一组一组的,就能合出美妙的结构,像构制甬道,弯弯曲曲的,最外面的也是弯曲的花边。我在很多高墙大院的后花园里,见到过这种甬道,非常有艺术感,还有呢,两片瓦一扣是一个叶子,四片叶子组成墙围花的图形,构成了家院的美妙。
余
王剑冰:随着水和沙粒的掩埋,瓦可能会沉没下去,再经过多少代以后,说不定考古学家还要研究一下这里为什么有这么一大片的瓦。
余
有一个海岛,渔民们为了捕到最好的鱼而定居在这座风高浪激的小岛上,在岛上建屋盖房。他们用海礁石建房、砌墙,因为岛上几乎就是礁石和沙滩,仅有的少许土地留做种植蔬菜。缺土而无法制瓦,他们只好把辛勤捕来的鱼一船一船拉到大陆,再换回一船船的瓦片,曲折完成他们建造瓦房的心愿。岛上一年里会有数次台风来袭,为了保护好珍贵的瓦,人们用脚掌大的石头将瓦一片一片压着,保护它们不受台风袭侵。初到这里,看到屋顶上的瓦托着的一块块石头,误以为是晒石大会,后来才明白了这是生存的需要,是对瓦的敬畏,更是千百年来百姓对“有瓦才是家”的认同。
余
余
王剑冰:过去的房屋顶多一两层楼,都是瓦,想一想,如果保存到现在,就成了一个世界特色的城市了。比如苏州,过去的苏州就是周庄的模样。如果苏州不毁灭的话,开封不毁灭的话,特色就非常鲜明。一条一条瓦的街,所能想象的,所能找寻的,全在里头。
王剑冰:所以瓦库是一个小的凝缩,让人们寻找到一种过去的记忆。年轻人没有记忆,也能寻找到另外的一种新奇。坐在这个地方会感觉到一种温暖,甚至是民族性的温暖,民族所特有的一种原本的生活状态,又把它找回来了。在这里,看着灰色红色的瓦,土味的墙,绿色的草,石头的桌子,会感觉都有一种生命的律动,就好象在早晨醒来,感觉到新的一天的开始,另外的不一样的开始。在这里面喝茶、聊天、会友,是带有兴奋的、冲动的、安逸的、幸福的、快乐的那种感觉,回去以后会有一种回味。我们不能做大,不能把一个城市回归到以前的状态,但是可以做小,把以前的村庄,旧居回归下来,回归到瓦库里面,这是余老师的意义。我觉得这样做是很好的。
王剑冰:我觉得瓦和茶,是同品的,同类的,同样高贵的,我为什么说在瓦库这个地方是一品瓦二品茶?品茶,在哪里都可以品,但是在瓦库来喝茶主要是因为瓦,瓦的媒介,瓦的邀请。坐在这个地方的时候,你先品的是瓦,因为有了瓦的品,感觉到自己的舒服快乐,然后再去品茶会有同样的舒服快乐,所以先品瓦再品茶。另外一点,在这个地方,瓦是一品大员,茶才是二品大员,茶要在瓦的后面。人们也可能会有一个误识,认为茶是清雅的、高贵的,喝茶的人很有档次,很有品位,而一提到瓦就有另一种感觉,觉得对立。其实不然,刚才说了,高墙大院里面才有瓦,这个瓦原本就是高贵的象征。有了瓦,瓦下面的生活才会有茶,茶氤氲的香气和瓦相接,瓦的上面充满了茶香,生活的味道是相通的。
余
王剑冰:这会吸引更多的地方重新认识瓦,加入瓦,更多的人来瓦库。就看怎么样同中求异,去过郑州的瓦库,又到了洛阳的瓦库,给他的感觉应该是似曾相识又有一种别样的新鲜,这是瓦库的设计者经营者要考虑的问题,不能光是搬家的问题,还有对瓦的理解问题,艺术的感知问题。
时间:2012年9月19日
地点:河南洛阳瓦库7号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