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到风烟看到净

(2011-10-31 10:19:47)
标签:

辽宁

王充闾

余秋雨

贾平凹

李昀

萧红

鲁迅百草园

评论

王剑冰

录音

文化

分类: 评论

看到风烟看到净

                                          □王剑冰

 

  昨天,认认真真地看了李昀的散文集,我感觉到李昀所处的地域非常好。辽宁本来是散文大省,领头的有散文家王充闾,写小说的刘兆林、邓刚也写散文,专写散文的素素得过鲁迅文学奖,还有王本道、鲍尔吉·原野、刘元举、张大威等,还有康启昌大姐,曾为散文摇旗呐喊过,整个辽宁的散文真的不能侧目而视。所以,对辽宁作家的作品,我一直非常敬重和慎重,并仔细研究他们的创作,这主要还是缘于辽宁这个地域给我的印象。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次到沈阳,我问一个拉板车的,长春和沈阳比哪里好。他说,长春是沈阳的一个犄角。听上去,沈阳人说的沈阳和辽宁人说的辽宁的骄傲程度,真的是溢于言表。应该说,辽宁当时工业的基础、土地的肥沃、庄稼的丰茂,让整个辽宁人都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人们喜欢这个土地,又得益于这个土地。

李昀在小山村长大,长到十岁才看到了电灯,中学毕业在剧团待了5年,后来上大学去了辽宁最美丽的城市大连。我来到这片土地,就知道李昀大学毕业为什么又回到了小城。我觉得这不光是小城的优雅、小城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还有小城的爱情。这一切决定了李昀的生活状态,也构筑了她的精神品格。

这本书虽然是李昀的第一部散文集,在创作的历史程度上似乎年轻了些,但我觉得这里边有许多她的积累和历练,值得我们关注。

  一个作家的作品,往往是和他的生活背景分不开的。我感觉李昀有她的一个“后院”,这个“后院”就是她的童年生活的小山村。很多优秀的作家,都会有这样一个“后院”。鲁迅的“后院”是“百草园”,萧红的“后院”是有着倭瓜、打碗碗花的小菜园。最早走进萧红故居的时候,我想这个院子有什么奇特的?登堂入室也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当我走到后院,感觉大不一样了。我在青岛也曾寻找过萧红故居,我找到了她租赁过的房子,它处在一个丁字路口,那座房子面对的是一片纷扰,在那个地方她写出了《生死场》,背景仍是老家的“后院”。所以,一个作家有了这么一个“后院”,便是她的财富了,享受不尽的财富。李昀的这个出生地、生活地给了她一个很好的酝酿,这个“后院”对她以前乃至以后的创作都是一个不尽的资源。

  《风烟俱净》,这个书名,我很欣赏。我觉得这与李昀的某种哲学思维有关系,“风烟”,包括“风华”、“烟雨”,最后落在那个“净”上。这里边有她自己生活中的“风烟”和“净”,也有她所处社会的“风烟”和“净”,还有在她的散文集中显示的那种心态的、文字的“净”,“净”中当然还是有“风烟”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起这个名字有特定含义。

     一个人,一个作家,他写东西尤其是散文,突出的就是他的人格。有个散文家在八十年代曾经说过,写散文就是拼人格。人格不行的人,不要来散文这个市上混。人格体现在作家的文章中,凸现的是文格。一个人的品性出现在他的文章里,尤其是散文里,凸显出来的是文性。

   李昀的作品中写了许多人物,大大小小的人物出现之后,让读者感觉李昀“这个人”也站立起来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个透彻的、向善的、追求幸福感和满足感但又不甘心的一个人。我们能够通过作品看到一个作家的生活轨迹、心灵轨迹和精神轨迹,这样的作品和有些让人看了半天看不到作者那个人的作品是不一样的。

 李昀的散文,写童年的作品,也就是八十年代写的东西,虽然显得稚嫩,但她追求的是唯美,语言中的精短句像散文诗一样。九十年代写的比较多,这个时期的作品显现出作家的成熟。这种成熟不仅在文学中,也在她对生活、生命的认识上。我最欣赏的是她写亲情的那些作品,这些作品里边,她不全是歌赞、不全是锦上添花,实际上也有“打碎”的东西,有“切齿”的东西。比如她写父亲、母亲。她用几篇文章去写母亲,母亲去世之后的那种思念跃然纸上;在反思父亲活着和去世后的几篇文章里,阐释了从不理解、怨恨到理解、宽容这样一个心理路程,真实可信。父母是包办婚姻,谈不上什么感情,中有多种不和谐。作为一个女儿,把这一生活展现给大家,我觉得是要有一种勇气的。李昀还写了其他的亲人,比如姥爷、爷爷的晚年生活,比如她的妹妹,那个几次考试都未能转正的民办教师。正是这些残断的、令人压抑的生活场景的揭示,才有对新生活的渴望、向往和追求。这些虽不是大部头的那种厚重,但它像电影剧本似的,一章一章的,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闪现,综合起来就繁杂了、丰富了。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

       李昀同许多女作家一样,多带有女性情怀。素素最早的作品叫作《北方女孩》,写一个东北女孩的心灵轨迹。李昀也写有一些女同伴、女同学、女老师,其中有寂寞、有督促,有感怀,通过人物生活和心灵的展现,实际上也向读者揭示了李昀对生活的态度。李昀的作品不光是回味,也在追求,不光是歌赞,也在反思,不光是构筑,也在破拆。在某些人不愿意面对的生活领域,她不躲藏、不回避,这本身就是痛彻反思之后的一种呐喊。

     从李昀作品中的语言来看,很干净,很简捷。比如《小玉》中的小玉,在结尾时她只写了“后来,小玉给山沟的爹娘寄钱,一回至少是500元。”钱是哪来的,作者没写,但读者都明白。这种小说式的语言和情节出现在散文中,给李昀的散文带来某种新鲜的东西。现在,越来越多的写小说的开始写散文了,而且写得很好。比如吉林有个作家,写了几年的小说,后来写散文,写的都不错,如《减法》、《转身》等。大家认可的是什么东西呢?是作品给人的印象深了,立住了,这都得益于她借助了小说的某些写法。如今,还有一些诗人,评论家也涉足散文领域了。散文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自由和宽泛的文体,不管用什么手法写,只要作品能有触动人、打动人的东西,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就可以了,我们都能接受。

    现在,流行一种大散文,内容很庞杂,很厚重,很深远,而短的散文肯定构筑不了这些东西,但不能因此认定短的散文就不是散文,就没有好散文。所以,散文创作要根据作者本人所喜欢的方式去进行,这样才能百花齐放。那么,李昀的散文,能不能以那种大篇幅来构筑生命的命题呢?比如说,乡野的那种充满原始特色、充满魅力的美丽,而又有着那种荒芜,那种苍桑,那种看似不完美的东西的多层次展现,我看也行。那就要看她今后在创作中去如何驾驭这些东西了。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性情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要求散文都要像余秋雨那样有大散文的内涵,也不要求都要写成贾平凹样的散文,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这与他们的成长轨迹分不开。从李昀散文中体现出来的写作能力和风格看,她应该是一个成熟的作家。          

                                                               (工作人员根据记录和录音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11年10月21日
后一篇:嵖岈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