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虔诚一世名
(2011-09-06 09:54:37)
标签:
郑虔杜甫荥阳巩义台州书法画家唐玄宗大雁塔文化王剑冰教育 |
分类: 散文 |
郑重虔诚一世名
王剑冰
一
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仓黄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郑虔和杜甫都是河南老乡,杜甫总觉得郑虔是一代英杰,却生不逢时。此次郑虔是因为安禄山事件被贬台州的,安禄山将百官从西安掠去了洛阳,想让为他服务,封了郑虔一个水部郎中的官,郑虔称病不干,为证明忠诚,还给肃宗写了信,但过后还是被贬了。
做官就怕被贬黜,使人在精神生理上都受到摧残。郑虔起初做协律郎,公余喜欢收集当朝的一些奇闻怪事,渐渐就写成草稿八十余卷,这应该是很有价值的东西,若果流传下来,说不准会是一部好看的名著。却不料遭小人暗算,诬告成“私撰国史”。郑虔惶急中烧毁了书稿,等到的结论还是被罪贬出京,这一去就去了十年。
那是第一次被贬,消耗了郑虔的大好年华,这第二次呢,却是耗尽了郑虔的生命。
二
郑虔的诗名很大,不知道为什么至今仅存一首,这首诗按说应该是传世之作,却是一首《闺情》,内容和艺术都似见惯:
银钥开香阁,金台点夜灯。
长征君自惯,独卧妾何曾。
这首诗没有给郑虔在后来的诗界带来多少影响。
三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当时的诗名与画名,郑虔有不少的粉丝和好友,其中就有杜甫,杜甫的诗名按说是大过郑虔的,但三十九岁的诗人还是称五十九岁的郑虔为先生或郑老。两个人的家离得不远,一个在荥阳,一个在巩县,口音都差不多。杜甫倾慕这个河南老乡,主要还是因了郑虔的人格与学品。
两个人都爱喝酒,又都有些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郁闷,总是相邀举樽放歌,一醉方休。杜甫有一首诗,就是写与郑虔相互邀约,找钱打酒畅快一饮的情景:“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杜甫为郑虔写了不少诗,就像对李白一样,都是抒发的真情实感,流传下来的就有二十多首。
郑虔去了台州,杜甫总是打听他的消息,并写诗送他。诗中总是相思相怜之情。一次得知了消息,就写了:
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
乱后故人双别泪,春深逐客一浮萍。
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
广德二年(764)郑虔去世了,杜甫乍获噩耗,垂泪作《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源明)》:“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郑虔有知,也当泪洒蒿篷了。
四
我在电脑上敲郑虔的名字,却敲出来一个“挣钱”的词,让人郁闷。郑虔竟然没有成为固定的名词。
郑虔虽是大家,却一生与富贵绝缘,年轻时最落魄的时候,连画纸都买不起。他曾借助在长安的慈恩寺中,苦读苦练。慈恩寺就是大雁塔,那塔很是高耸,在老远的地方都能看到。塔的四周是蓊郁的林木,其中最夺眼的是柿树,秋天一到,红红的柿子就挂满了枝头,而叶子却是先落了,厚厚的叶子让僧人们看着怜惜,就捡拾回来,天长日久,捡拾的竟然塞满了好几个屋子。这真的是一件盛举,而且是十分生动的盛举,可以想见每日里捡拾的身影。更让人感叹的盛举,是一个人发现了这些叶子,每日里,利用它来写字作画。那一定是过了捡拾的季节,买不起纸张的郑虔就与这些叶子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将几个屋子的叶子全都写完。
五
郑虔为台州人民所尊敬,被视为台州文化启蒙者、斯文之祖。经过郑虔的人文一脉,薪火相传,后来台州官府都重视倡办教育,台州渐渐成了一个文化重镇。据记载,至嘉泰元年(1201)“举进士者逾七千”,景定三年(1262年)时,台州已有县以上书院
郑虔,就是为人郑重,为文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