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中花腰傣(文图)

标签:
哀牢山红河作家花腰傣文化王剑冰历史姑娘世界文化遗产少女民族 |
分类: 散文 |
哀牢山中花腰傣
悲哀的哀、坚牢的牢的哀牢山,而花腰傣初开始以为是花妖歹三个字,此种地域、生人,让人有诸多神奇的想象。
来后竟发现哀牢山可称为世界上最美的山,这里的梯田还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花妖歹也不是什么花妖的歹人,而是傣族的一个分支,叫花腰傣。感觉这就是专为女子命名的民族,她们长得个个鲜艳美丽,细腰袅娜,手工的工夫全用在了腰上。
这是戛洒镇的大沐浴村,戛洒是一条江,浑然地在山岗下的村边流过,往南便被人们称为红河。大沐浴好听,风的沐浴、阳光的沐浴、绿荫的沐浴、歌声的沐浴。此时,花腰傣的姑娘们正身着艳装,头顶鸡枞竹笠,跳着欢快的舞蹈,歌声在舞动中间续而出。
黄色的土掌房掩映在茂密的植被间。野竹、芭蕉、棕榈,亚热带的林木以垂直的特征向上疯长, 树是古老的树种,巨大的树冠覆盖了几家房舍,显得十分壮观,还有古老的水磨,那种利用水利滚动的简单生产工具,还在被利用着,花腰傣人觉得水磨磨出的东西纯然好吃。我们中午就吃了这种磨磨出的米粉和糯米饭,真的是绵软可口。土掌房已走过了很多岁月了,这种冬暖夏凉的屋子里并不太光明,可生长的女子却光鲜亮丽,大概与这里的水土有关。湿润的气候、温柔的风、清淡的水,使这里的少女充满水的质感。
歌舞在继续,这次表演的是秧萝舞,细竹巧手编织的小小秧萝在腰间晃荡,又在手上摇动,秧萝是少女们的腰间饰物,上面点缀些织绣的小花、彩条,走动起来不由引人眼球。秧萝再引向腰间,那里有各种白银的饰物,还有动人的腰肢。腰肢扭动,饰物传出轻轻的脆响,这就是花腰之绝处吧。
村子四周尽是水田,姑娘们为下田方便善穿短裙,且裙子的一角斜拉上去,显出艺术的乖巧。田里生鱼,尤生黄鳝。姑娘正表演挑着竹篓下田捉黄鳝的舞蹈,原始而生动。花腰傣人喜欢将黄鳝晾干挂在屋内,吃时浸泡各种佐料干炸。我们的午饭就有一盆这样的特色菜,香辣爽脆。
酒杯举起来,祝酒歌唱起来,树叶吹起来,大家在一起感觉到一片真情的沐浴。大沐浴村,名字起得真好,为了让我们体验一下花腰傣的风情,主人提出让作家们各自挑选一位“中意”的小仆少,到丛林中去“幽会”。有几个人兴致盎然地各自上前引出一位,小仆少就大方地随在身边,沿田间小路向丛林深处悠然而去。远远看去一对一对的还挺像那么回事。一会儿工夫,便都隐在了椰林之中。我的“这位”手里拿着秧萝,一路略带羞意地随我走,到一个叉口,小仆少说,前边有人了,咱往这边吧。
这是为何,噢,原来这是一种秘约啊。我还没有入戏。当小伙子与小仆少相互看中,小仆少就会亲手做了好吃的秧萝饭和咸鸭蛋随同小伙到林间去幽会,两个人一同吃了秧萝饭就算订亲了。既然是幽会,自然要避人的。
我说再往前走走吧,看看你们这里的景致。你叫什么?我叫阿月。好名字,中学读过了吗?读过了。没想到去外边走走吗?我们这里挺好的,经常有你们这样的外边人来,我们也就开眼界了。你们的服装很好看。那当然,人家研究的人说我们花腰傣这一系是古滇国贵族,贵族子女穿衣是一定很讲究啰。这衣服都是自己做的吗?那是呀,有妈妈做的也有我做的,要做好些天才能缝制好的。买一件这样的衣服要多少钱?难说呀,听说有的绣衣人家出了一万块钱呢。这一定是个搞艺术品收藏的。
正说着,看见张笑天和一个小仆少已经在林间吃上了,看见我们笑着打打招呼,还是煞有介事地坐在那里享受着“甜蜜”。
前面就是河了,戛洒河,就是红河。那就往河边去吧,那里一定很美。
阿月在前边引着小路,腰间的饰物不停地响着。正好遇上彭见明和小仆少在前边,不知两人走得怎么这么快,边走还边笑着,吃着。两个小仆少会在一起,腰间扭摆得更响了。
红河横在了眼前。 戛洒村的美在这条河上再一次显现出来。
往回走的时候,阿月说,你还没吃秧萝饭呢,我说不吃了,给你留着吧,我看见她还举着两个大鸭蛋,这也留给你吧。
阿月听了很高兴,说那谢谢了。看来她们平时也很少吃这样的食品。
那把这个秧萝送给你吧。我接过好看的小秧萝,学着阿月的样子系在了腰间,感觉还真的不一样,那是“民族”的感觉,纯纯的,若在倒回去多少年……
我没忘了同阿月合一张影,阿月很乐意地靠在了我的身边。
回到车上,彭见明一直后悔不迭,不停地说着唉呀,应该送给人家一个礼物才对嘛!
哀牢山养育了一个勤劳的能歌善舞的民族,花腰傣真的是花儿妖娆得让人生些“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