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感应于生活情缘
(2009-11-13 07:23:40)
标签:
评论王剑冰刘喜庭广西湖南老家姐姐生活故事语言散文文化艺术 |
分类: 评论 |
心灵感应于生活情缘
——读刘喜庭的散文
王剑冰
刘喜庭对故乡的感念是永远的,他始终忘不了那份情缘,那祖祖辈辈挥洒汗水的故乡人。他为他们歌唱,为他们祝福:故乡的那一方山水,特别是那条名叫观音滩的小河,对她的珍爱以至于我不知如何描述她才算准确,似乎所有华丽的词汇都比不上她天然的俊美,比不上她那难以用笔墨形容的风姿!然而她又是那样的平凡,平凡得难以在地图上找到属于她的位置,就像故乡的许多农人一样,平凡地来到这个世上,又平凡地离开它,尽管他们都那么地淳朴、善良和勤劳,却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命运。然而正是他们一代又一代平凡地生存,才有了人们日新月异的生活。(《天籁》)刘喜庭仍是在一个秋日踏上了故乡的小路,一路上他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怀望。他终于看见了乡亲们生活的另一种景象:“新屋三层,堂屋进去,左右皆有厢房,中央处有一似电视机柜,后边有数排靠椅,两旁还有几扇落地大窗,典型的湖南民居,显得十分洁净,也十分气派。”给他一个老旧印象的,便是那株十来人合抱不过的枝干繁盛,盘根错节的古樟树,然那古樟树也荡然无存了:“前年春上被雷公劈成两爿。前个把月还有人从省城扛着录像机什么的,说是专门来拍那古树,还说要拍什么反映清朝片子的外景,满村里寻找老屋老墙看,才一天,就腻了,拍屁股走了,还后悔说:‘走了那么远的路,白来了。”’(《远村》)作者借明德老伯的话,说明了时代的逝去与新生。寥寥几笔,把小村的演变写得形象而生动。
时代在变,人的观念、认识也在变。刘喜庭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有趣的经历:他随母回乡探亲,离家乡的车站尚有三四站地,车骤然煞住。前面货车颠覆,得往回开。乘客要么下车,要么原道回返。犹豫之中,他被母亲拉下了车子,跟一群自称老乡的打工仔顺两根铁轨顶着一线残月朝家乡走。一路上他担惊受怕,心怀“鬼”胎,生怕被这伙人打劫了去。而后来,却是这伙粗鲁而憨厚的打工仔使他感悟到虽时代发生了变化,乡人那种质朴善良的本性却没有变。这依然是对故乡的一种歌唱。(《乡情》)
因为他对生活的挚爱,使他在工作之余文如涌泉,他对生活的追求与思索,又使他的散文充满理智与深沉。如他在《冬夜梦痕》中对“完美”的认识:“那一瞬你似乎彻悟了什么叫做完美。世间有碰撞或对峙的完美,有腾跃或跌落的完美,有其声铿锵或缄默的完美,有线的或平面的以及多维的完美,还有自我杜撰的完美,更有尚未开始便终结的完美……人生,何又不如此呢?完美,大概是一种瞬间的永恒吧,抑或更是一种永恒的瞬间?”如他对面容粗糙,神情憨厚,文化不高却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淳朴乡亲的概括:“农民呵,什么都可以不怕,就怕缸里没米!什么都可以有,就怕有病有灾!他们善良而本分,勤劳而质朴。尽管生活有时对他们不够公平,但他们不怨天,不尤人,仍一如既往地热爱生活,依然充满爱心地拥抱生活!”(《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