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何力的艺术世界

标签:
中国画牡丹何力画家洛阳郑州王剑冰文化绘画女子作品评论批评 |
分类: 评论 |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何力的艺术世界
王剑冰
我跟何力接触不多,一次是在黛眉山,参加作家和诗人的聚会。一次是我去洛阳,同艺辛君去看她的工作室。进一步的了解中,我觉得何力是一个智性的女子,也是勤奋的女子。画家的创作与作家的写作一样也不一样。何力其中的艰辛与乐趣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她的作品被人逐渐认可和重视,她的一个大幅画作即被悬挂在郑州机场的贵宾室。每年的牡丹节上,何力的画也总是炙手可热。
继承和发扬中国画传统不仅在技法上,更是对色彩与审美的理解与把握。有人作画数十载,不见层楼,有人入道不久则云霄腾雾。何力能够触类旁通,既学习他人之所有,又钻研他人之所无。把西画中的色彩观念与中国画传统技法融合在一起,使颜色、层次、光感都有着非同的变化,使每一幅画都浑盈华兹,韵和意谐。
当然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事情就怕执著。更何况何力有一帮文朋诗友,她会在不断的交流中悟出更多。听何力说话,会感到她同样是一个诗性女子,她说:“牡丹是奔放吐真的花神,四月春浓,花神拖着倚天偎地的长裙在洛河岸边缓缓而行,而后飘然飞天。牡丹花色的细腻、气质的傲然、率真,让我常留恋于雨雪风霜时的枯枝败叶,体悟百味人生。有时不为作画,只为一吐芬芳。”一下就进入了王维的诗境。诗画是相照相应的,何力的画,大气雄浑中,会显现出灵性的诗意和女性的温婉与细腻、纯净与安详。
也许是巧合,喜欢牡丹的女子正好生活在洛阳。洛阳是养人的,也适宜牡丹生长,当何力融入牡丹丛中,我想何力是忘我的,沉浸的,未觉晨露,不知霞落。何力近距离地与牡丹对视、对话,将那细腻一点点收入笔下,藏于心内。时间长了,牡丹便于意念中时时涌动,何时侧身画案,便会移植于白宣,成就一幅幅华美又独特的作品。
作画不尽是时时快乐的,也有清苦和寂寞,尤其不分季节、不分时间地呆在画案旁,何力必时时面对。最初练习的时候,更是如此。不知多少日月,用去多少纸墨。我相信,何力是将一个女子的柔弱与坚毅糅合起来,孤独伴孤灯,一只画笔在暗夜游走出一片一片的叶子,一枝一枝的芽蕾。这也许就是成就一个画家的最基本的原由。成功无捷径。精力投入其中,时间也就慢慢过去。每画出一幅满意的作品,就更是忘记了一切孤烦。
何力表面是文静的,但以她的诗性气质和画家职业来看,她又是富有激情的,凭着新颖的感受和理解将物象描画得自然有致而又生机勃勃。在她的牡丹里,常常读出那种气质与风骨,看她的风景画,又让人有风朗气清、舒远高旷的感觉。
作画讲究构图,
何力说:“画画,我认为是人类抒发情怀的一种方式,不同的社会、历史、人类生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何力的画中,我们能看到意境、意向、意趣的相谐相照,笔情墨韵的形神兼备以及生命的鲜活与律动,不管是牡丹还是迎春,无论是草木还是山水,有了这种生命的东西,画就活了,可以对话,解说,应答。真可谓“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何力是一个纯粹的人,把对花对自然对生活的认知理想化,从中既能看出平和与达观,也能看出自信与坚毅。这或也与何力的经历和人生阅历有关。
何力总是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又自我清醒、自我批评,这也正是她的长处,自觉而不自负,一旦认准,便坚定不移。
而何力又是低调的,低调做人,低调画画,时时满足于自己的满足,没有奢望成什么大名,只是将绘画当成人生中最大的乐趣。何力说:“我只是自己心灵的歌者和舞者。在时光隧道里穿梭,用几十年来尽享千年水墨的神韵。足矣。”这即是何力的精神境界。
何力是有幸的,因之洛阳,因之牡丹,因之生活。
祝愿何力的同时,更期待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