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荷情结
(2009-07-13 09:41:34)
标签:
杂谈 |
红荷情结
——读季羡林《清塘荷韵》
王剑冰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写荷花的不少。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今读到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又不禁拍案叫绝。
季老已是九十高龄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无尽的矛盾与坎坷,而他又一直持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地面对生活。他说过:“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如果说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我比较勤奋。我一生没有敢偷过懒。一直到今天,我每天仍然工作七八个小时。碰巧有一天我没有读书或写作,我在夜间往往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痛责自己虚度一天。”
季老工作累了,会到外面走一走,于是楼前的数亩清塘就成了季老的关注点。然而,每天总是一塘的水,单调地聚在那里,顶多有风的时候,翻涌一些微波,就再没有大看头,“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个缺,不止是池塘的缺,也是心里的缺,是孤寂的缺,是季老和池塘互映的缺,季老寄情于清塘,清塘也在等待着季老。
于是季老试着找来五六颗洪湖莲子,用小锤砸破了,一扬手投入了池塘。点点入水的一刻,池塘和季老都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而后,每天都要到池塘边来的季老,就有了一份心思,要仔细地看一看,“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盼望也是一种渴望,一种煎熬。这种盼望可谓久矣,一天两天十天半月过去了,一月两月半年一年过去了,一个老人就这样走来又走去,竟走了一年又一年。
第三个年头的一天,季老又来到了塘边,竟惊喜地发现,在投入莲子的地方,有了几片圆圆的绿叶,季老显得极为兴奋,久久地站在那里。时而又有些担心,难道一直就是这种形象吗:“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这样又过去了一年,季老来到塘边的时候,终于看到了难以想象的奇迹。塘里的荷叶大面积的成长起来,撒下的几颗莲子完全成活了。“叶片扩张速度之快,扩张范围之大,都是惊人的”。长了莲叶,又接着开花,“每一朵花能开出16个莲瓣”。真个是“映日荷花别样红”了。季老的心里也开出了灿灿的生命之花。这是漫长的四年的等待与盼望啊,在季老这样的年纪,四年是多么珍贵的时光,季老等来了。清塘再也没有了单调和寂寞,季老与清塘的默契达成了一致。此后季老再来塘边,心情自然是不一样了。后来有人就把季老种的荷花为“季荷”。季荷给季老带来了诸多感慨诸多思索,其同人生有着无尽的关联呢。
在这篇散文中,我们不仅读到了季老的意趣和情志,也感到了季老那种可爱、自然的童心。季老从大胆试验性地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到每天在池塘边的“翘盼”,到“完全灰了心”,后来竟发现长出了几片叶子,但又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不是真正的荷花”,再往后肯定“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才“心中狂喜”。这些过程,季老描写得非常细腻,让读者能感知到季老的心理,看到季老的神态。
因而说,《清塘荷韵》是季羡林献给中国文学的又一佳品,决非溢美之词。
(载1999年第11期《中学生阅读》)
(翻出十年前应一本中学生杂志而写的“千字文”,显然是简单了。然而却得到了季老高兴的认可。放在这里,算是对季老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