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荷情结

(2009-07-13 09:41:34)
标签:

杂谈

红荷情结

——读季羡林《清塘荷韵》

王剑冰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写荷花的不少。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而今读到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又不禁拍案叫绝。

季老已是九十高龄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他经历了无尽的矛盾与坎坷,而他又一直持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积极地面对生活。他说过:“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如果说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我比较勤奋。我一生没有敢偷过懒。一直到今天,我每天仍然工作七八个小时。碰巧有一天我没有读书或写作,我在夜间往往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痛责自己虚度一天。”

季老工作累了,会到外面走一走,于是楼前的数亩清塘就成了季老的关注点。然而,每天总是一塘的水,单调地聚在那里,顶多有风的时候,翻涌一些微波,就再没有大看头,“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个缺,不止是池塘的缺,也是心里的缺,是孤寂的缺,是季老和池塘互映的缺,季老寄情于清塘,清塘也在等待着季老。

于是季老试着找来五六颗洪湖莲子,用小锤砸破了,一扬手投入了池塘。点点入水的一刻,池塘和季老都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而后,每天都要到池塘边来的季老,就有了一份心思,要仔细地看一看,“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盼望也是一种渴望,一种煎熬。这种盼望可谓久矣,一天两天十天半月过去了,一月两月半年一年过去了,一个老人就这样走来又走去,竟走了一年又一年。

第三个年头的一天,季老又来到了塘边,竟惊喜地发现,在投入莲子的地方,有了几片圆圆的绿叶,季老显得极为兴奋,久久地站在那里。时而又有些担心,难道一直就是这种形象吗:“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这样又过去了一年,季老来到塘边的时候,终于看到了难以想象的奇迹。塘里的荷叶大面积的成长起来,撒下的几颗莲子完全成活了。“叶片扩张速度之快,扩张范围之大,都是惊人的”。长了莲叶,又接着开花,“每一朵花能开出16个莲瓣”。真个是“映日荷花别样红”了。季老的心里也开出了灿灿的生命之花。这是漫长的四年的等待与盼望啊,在季老这样的年纪,四年是多么珍贵的时光,季老等来了。清塘再也没有了单调和寂寞,季老与清塘的默契达成了一致。此后季老再来塘边,心情自然是不一样了。后来有人就把季老种的荷花为“季荷”。季荷给季老带来了诸多感慨诸多思索,其同人生有着无尽的关联呢。

    季老描写荷花的生长过程,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这种揭示是很深刻的,荷花种子埋没于泥中,数年而不死,以至发芽生根,蔓延成片,开出不染污泥的鲜花,其求生存求发展的意志何等坚忍,何等顽强。荷花如是,人生亦当如此。

    “季荷”事件,可谓早几年发生的,季老观察思索多年以后,写出这篇《清塘荷韵》,既表现他红荷情结之深,也表现了他对人生那种昂扬不屈、勇于追索的乐观态度。这可说是一种红荷精神,也是文中暗含的主旨。

在这篇散文中,我们不仅读到了季老的意趣和情志,也感到了季老那种可爱、自然的童心。季老从大胆试验性地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到每天在池塘边的“翘盼”,到“完全灰了心”,后来竟发现长出了几片叶子,但又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不是真正的荷花”,再往后肯定“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才“心中狂喜”。这些过程,季老描写得非常细腻,让读者能感知到季老的心理,看到季老的神态。

因而说,《清塘荷韵》是季羡林献给中国文学的又一佳品,决非溢美之词。

 

(1999年第11期《中学生阅读》)

 

(翻出十年前应一本中学生杂志而写的“千字文”,显然是简单了。然而却得到了季老高兴的认可。放在这里,算是对季老的怀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