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话(16)
(2009-06-03 22:23:38)
标签:
杂谈 |
看《实话实说》,有一个话题是谈收藏的。
嘉宾白先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在儿子的陪伴下找到他的家门,让他帮忙看一件东西。那是左一层右一层细布包了的一个瓷碗。老太太去买菜,卖菜的告诉她,这只碗是昨天才从地里挖出来的。老太太就用买菜的钱买了这只碗回来。
白先生看了一眼心里就有了数。就问老人,喜欢这东西吗?老人说喜欢。白先生的母亲正住着院。他想自己的母亲要是也有这样的爱好该多好啊。遂把老太太的儿子拉到一旁,说,看得出来你是个孝子,老人喜欢就让他喜欢吧,不就八十块钱吗?这么大岁数难得啊,还是不要给她说透好,让老人总有个高兴劲。
儿子就心领神会地把快乐的老人带走了。
白先生只是出于一种好意,却没想到老人的儿子后来又打电话,说可是没辙了,母亲这些天已经拿回家好多个旧瓷碗了。
白先生这才后悔没跟老人说实话。对于那些走火入魔的人来说,好的药方应该是“长痛不如短痛”。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这让我想起文学上的相通之处。
有热好者,写出的东西本不是那么回事,但是编辑、评论家、朋友总是不愿意说透,知道不行也说好。可能是出于好意,也可能是碍于情面。但往往给人以误导,让这些本没有多少文学素养和前途的感觉良好者,更一发不可收,自我感觉特好起来。叫苦不迭者更多的是读者了。
这样说来,迷误了收藏者,多是个人吃点亏,迷误了写作者,就有可能让众人吃亏了。因为违心说好的场合,有的是公众的,比如报刊上,比如研讨会上。
结果呢,文学殿堂就会又多了一堆毫无价值的烂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