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古戏台
(2009-03-07 07:39:36)
标签:
昆曲江苏省昆剧院古戏台李鸿良周庄杂谈 |
周庄古戏台
王剑冰
一
我曾几次来周庄,竟然还不知道这个所在。
直到这年的夏天,转完了回到住处,周庄旅游公司的总经理任永东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是否去看了周庄的老戏台。
我快速地在记忆中搜寻,也没有想起哪里还有个古戏台。
周庄的景点我已经转得不能再熟了。为此让任总有些遗憾,说忘了带我去一个地方。
问起古戏台的所在,竟然是在周庄水道的入口处。
那里怎么还躲着一个古戏台呢,周庄人真会藏东西。
这让人们感到小小的周庄竟然什么都摆置得很全。
没有这个剧院也并不影响周庄,但是有了这个剧院周庄的文化就更加浓厚一些。
古戏台的地方在周庄的边缘上,如果从正门来说的话,它应该是设在周庄的后门或者是偏门上。
那是周庄的尾声部分。
这也许是一种巧合,前面的宏阔的、现实的和历史的都看过了;水与石头的关系,水与桥的关系,都感觉过了;再来走进这个古戏台,让昆曲袅袅的余音再灌一灌就更有一种充实感。
远远的走去,走得越远越有一种余韵在心里。
二
我之所以没有去过这个老剧院,也确实因为它隐藏得有些隐秘。
很小的一个门脸儿,当走完周庄的大大小小的桥梁,转过一弄弄热闹的铺面,感觉到有些满足了,也有些疲累了,往外走的时候,或从正门的原路返回,或从它对面的另一条路走过,都会忽略这个不起眼的门口。
但是,走进去的时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感觉。
阔大的院子四周是两层的小楼,古香古色的围拢着一个高台戏楼,楼上楼下可以喝茶、对饮、边聊天边听戏,也可以直接就坐在广场的长条凳上,不喝茶也不聊天,直直的就那么看台上的人儿表演好极了的武功。
最可心的还是那具有江南水乡的韵味儿十足的昆曲,柔软滑腻,清凌细韵,看得呆了所有的疲累都舒散而去,让人想到生活的美妙。
有时一个飘逸的踢转,一个潇洒的水袖,楼上楼下会齐声喊出一个“好”来,那声音也就翻过高高的墙院,绕过曲曲弯弯的暗柳,在周庄的水上一层层的飘荡。
三
而周庄只把它随意地放在了一个角落。
古戏台上表演的也并非是等闲之辈,而是苏州昆剧院和江苏省昆剧院的演员。
江苏省昆剧院是在后来加盟的。
苏州昆剧院离周庄很近,周庄也属于苏州管,他们来这里唱一唱,还说的过去。江苏省昆剧院在南京,就离这里远多了。
他们来加入一个是看到了周庄的影响,一个自然也是看中了这个能一展身手的古戏台。
这次来周庄带队的是江苏省昆剧院的副院长李鸿良。
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昆剧的名丑,和任永东一起吃饭的时候,聊起昆剧艺术就兴致盎然。说到高兴处,鸿良离开饭座即兴就表演了一段《十五贯》,让现场的人不仅过了一把戏瘾,还看出来李鸿良这个国家一级演员的绝活。
后来我去古戏台,走到正在演出的场子后面,李鸿良把那些正在上装的演员一个个介绍给我,却都是在各个行当里的国家一级演员。由此,足可见到他们和周庄是互为造势。
四
周庄归昆山市,昆曲的昆和昆山的昆是一个昆,昆曲最初的发源就是在昆山这一带。让昆山人自豪的是昆曲是百戏之祖。昆曲兴盛的时间是明朝初年到嘉靖年间,原因是它受到了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在南京登基,那里离昆山不远,而且南京也盛行昆曲。朱元璋自然也就受到了这种富于抒情、意境深邃、优美动听的曲调的感染与影响。又当一个新的朝代的元始,自然是要丝竹管弦、歌舞升平来配合。
一时间文人雅士研磨创作,新剧本层出不穷,曲调也更加变化多样,为昆曲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家班、社班在江南也越来越多,以至明朝的首都北移北京,昆曲又在北京兴盛起来。
多少年中,人们把昆山腔称为雅部,其它各种地方腔调都被称为花部和乱弹。昆曲就这样融入了市人的生活,融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之中。没有昆曲就没有生活的雅趣,没有官家和商家往来的乐趣。
因而说昆曲的流传之广,历时之久,艺术魅力之独到,非其它剧种所企及。昆曲也就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乃至独霸中国曲坛二百年,成为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
现今的很多江南人由于耳濡目染,都会唱昆曲。
道院的桥头,我就曾听到过一个苍苍老者在另一个老者胡琴的伴奏下摇头晃脑地唱昆曲。
唱戏的老人二胡拉得并不好,但唱得字正腔圆,很有韵味。我听得有些呆了,不一会,周围就站了一圈的人。
当时我并不知道他唱的是什么曲调,也听不懂唱的内容,就是只觉得好听,问了别人才知道这就是昆曲。
老人告诉我,昆曲就是周庄一带的剧种,老辈人都喜欢听。老人再唱得时候,我感到有些像越剧,也有些像京剧和越调,抒情味极浓。
在周庄这个地方,似乎只有昆曲才能表达人们的心声,才能解除生活的烦恼,才能释放生命的乐趣。
后来,住在周庄的这几天,我总会抽出空闲到这个老剧院里来,要上一壶茶和几碟小菜,坐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听着,细细地品着那甜美的吴侬软语和绮丽的腔调。
尽管听不懂那些唱词,但我很觉得过瘾,甚而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