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话(3)
(2008-07-31 22:42:15)
标签:
鞭炮苏小小墓作家贾平凹墓地文化 |
散文诗话(3)
王剑冰
前些时去大别山,走向许世友将军墓地的路上,总见一些孩子向路人推销手中的鞭炮。我问一个六岁左右的孩子,为什么要买他们的鞭炮。“因为许将军爱热闹啊!”快到墓地时果然听到了鞭炮的声响。
这使我想到了那年去看沈从文,也是一个个的孩子,举着刚刚采摘的野花说:“送把花给沈爷爷吧。”沈从文的墓前便堆放了一丛丛的乡间小花。
而西湖边上的苏小小墓,游客们竟是拿了硬币,往圆型的墓顶上粘,那些硬币是很难粘上去的,纷纷从墓上坠落下来。苏小小看重的不是钱财是爱情。
一个将军,一个文人,一个歌妓,身份不同,经历不同,性情不同,巧合着人们对他们的理解和表达的方式。细想起来,意韵深涵。
只要在生活中架好视角,散文就会在不经意间慢慢走来。
作家贾平凹的字画很有些市场,能得其一幅则不失为乐事。据说一次文学活动中,某君初次见面就向老贾索字,老贾只是憨厚地笑着说:“对对。”你再强调,他还是“对对。”结果是当时没得结果,后来有没有我就不知其详了。那么多人,每人都要一幅,如何让老贾应付得了。再说,向名人寻求墨宝,掏点润笔费也是对人家劳动的尊重。老贾一方面挑灯笔耕,收获文学之秋,一方面又得墨海弄潮,争渡艺术彼岸,如何得顾给一拨拨的人完成所请之命。答应了,应接不暇,不答应又得罪人。可真是为难了这些名人们。贾平凹用了“对对”,则显得妙极。对,就是不错,承认你的要求是对的,但能不能、什么时候落到实处,并没有实质性的结论。
后来得知,这个“对”是关中地区的口语,还不是人家老贾的发明。
我的出生地也有个口语,是“着着”,你听了也不错。不管是你提的建议还是你说的事情,一个“着”字,也是应和了你。这同另一个地方的“是是”差不多。而中原人说话则是“中中”。这样好也不好,好的方面,是对你说的事中则中,不中则不中,很明确;不好的是,直来直去,没有缓冲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