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领导力周永亮博士财经职场 |
分类: 国富观点 |
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看起来很聪明的人,至少他们自认为比别人聪明,说话利索,喜欢议论,且头头是道,玩起来比谁都投入,喜欢捉弄人。这里面既有高学历的博士,也有不怎么上学的人。在很多人看来,他们是聪明的人,因为总会在关键时刻把责任推给别人,不吃亏,经常占小便宜且洋洋自得。
对于这类人,北京人有个十分形象的评价,叫“抖机灵”。
我们看看这些机灵人儿咋现实中的境遇:往往不是被领导远离,就是被组织边缘化,其他人也渐渐的离开了这些人。这些人最终往往成了发牢骚的主力军;往往是那些看起来有点木讷的人因踏踏实实的成为顶梁柱。
有人说,那既然这样,老师这个职业就没有人敢做了,老师得说话呀。其实,一个优秀的讲师在台下往往并不是最擅言辞的一族。在台下侃侃而谈的人往往在台上一站,嘴就说不出话来了。
身在职场,每个人都要给自己和组织的关系做一个定位。清晰的定位决定了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个人的未来。因此,将自己定位为打工仔的人,一生只想打工,不思上进,随着年龄的增大,竞争力将逐渐减退;有的人将自己定位为主人翁,每天想着的是自己对组织的贡献,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结果做成了合伙人,做成了股东,真正成了主人翁。
有些人总是简单地从交易的角度出发,整天想着:“你给我多少钱,我就给你干多少活儿。”而且,这个多少活儿还是他自己在心中主观定下来的,一旦所干的活儿超出了自己的心理界限,他的心理就会不平衡。更可怕的是,他把这个活儿只看成是自己做了多少事情或者干了多少工作,而没有去问:这些活儿的结果如何?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活儿?结果似乎与他无关。当然,还有一些“聪明人”则将自己的“智慧”用在尽量少干活儿多拿钱上。结果是,业绩不能令上级满意,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青春年华就在如此的职场“智慧”中流逝了!
如此“聪明人”往往只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极高的天赋,而对他们应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兴趣甚至敷衍了事。反过来这也说明了为什么许多看起来智商一般的职场人士在事业上却极为成功,因为他们明白一个特别简单的道理:只有工作出结果、为企业创造实际的价值,才能够成为企业的骨干,才能够成为职业群体中的精英,成就一番大事业。
这不禁令人慨叹,很多人不是不聪明,但是他们却不具备结果素质,聪明才智用错了地方,喜欢过分在自己关注的小事情上面计较成败得失,当然也就做不成大事业,成不了大气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