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才兼备”之问

(2013-04-06 08:39:14)
标签:

国富

周永亮

人才

德才兼备

杂谈

分类: 国富观点

在中国,选人才,“德才兼备”几乎成为一个首要原则,甚至成为一个通则。

何谓德才兼备?一般而言,德,就是品德高尚;才,则是才能出众。从选一个级别较低的员工,到关键高位的管理人员。这条标准会不断的被企业或其他类型组织所提到或诠释。

可是,当我们返回现实的时候,或者审视我们身边人的时候,或者自省的时候,突然发现,这条标准从未被领导者好好的运用或安全运用过,他们用人的标准都比较实用,曾被人不断的诟病,如刘邦,用的张良还算符合一点标准,而韩信之德一直被他身边的人怀疑,也一直被后世争议,连他用的陈平、樊哙,人们对其德性也是口诛笔伐。更不用说曹操这样的“乱世奸雄”了,他的“唯才是举”之所以被后人赞赏可不是因为德才兼备,是由于“只唯才”。唐代的李世民则更是不顾“德才兼备”的原则,适者用之,无所顾忌。魏征这样的几次“叛徒”因治国之才突出而获得重用,要是吕布“三姓家奴”被谁看上,说不定还得用呢?当年,曹操之所以没有留下吕布倒不是什么来回背叛,而是担心“这小子不甘人下,不好驾驭”。战国时代的“四君子”也用上了“鸡鸣狗盗之徒”。到了宋代,宋江之类的“文人”更是成了108位“天罡地煞”的头头,其中的各色人等,我们就不一一表述了。

到了清王朝,选用人才的德才兼备法则仍是被领导者不断地挑战着,雍正所用的几位干将,如年羹尧、李卫等人,都是争议性极强的人。

更为有意思的是,这几位用人的高层领导者也大都不是“德才”很兼备的人,即使是李世民如此的明君也因“轼兄杀弟逼父”备受指责。

看来,德才兼备的用人法则在现实中的运用是值得怀疑的。可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包括我本人,也会不断的提倡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不是一个选人的法则,但却是很多领导者心中的选人法则,或者是说,这是一个用人的理想,就像鱼和熊掌的关系一样。

德、才确实都很重要,确实也都很需要。缺了一样,对人才而言,就是一个巨大的缺憾。因此,领导者特别希望这两者都能够充分的体现在一个人身上,我本人也会有这种偏好。所以,对“德才兼备”的原则情有独钟。可现实中,种种人性弱点和德才难以兼具的局面不断地教育我们,选用人才不能理想化、不能教条。现实的人才状态恰恰是一种悖论:现实中的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尤其是那些才能出众的人往往缺点与能力一样突出,而才能不突出的人,缺点也不一定突出。就像唐僧师徒的关系一样:

孙悟空能力超强,但在领导者的心目中德行差一些,不听话,任性,说走就走,不懂规矩,谁都敢得罪;沙和尚德行高尚,服从意识强,任劳任怨,不跳槽、不抱怨,但是能力弱些,遇到敌人,不能解决问题。

这让唐僧头疼不已,离了悟空,不能走半步,随时可能被妖怪吃了;可是,他在身边,整天招惹是非,跟师傅较劲。他是花了好长时间,才慢慢摸到了驾驭孙悟空之道。我想,要是唐僧能找到一个孙悟空沙和尚一体型的人才,早把孙悟空给辞了,那还受这个泼猴的气呀!是现实磨练了唐僧,也是去西天的一路磨练了唐僧,真正对其修行有益的不是到了西天后,而是去西天的路上。

现实中最典型的一种体现是,我们的国有企业以往有一种对干部进行评价的方式,按照“德能勤绩”四个要素对干部进行考察,考察的结果往往是:综合得分高的干部能力不是特别突出的,经常是我们平时看到的最平庸的人得分最高。为什么?因为他从不得罪人,做事少,出现问题的几率就少,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好人一个。可是,这样的好人往往业绩是不太好的,甚至是差的。

这就给我们的领导者出了一道难题:所谓品德好的人往往能力不能令人满意,而能力突出的人往往在德行上让人不放心,而德才比较都具备的人少之又少,甚至没有。正因如此,看谁能摆脱选人原则的教条并掌握平衡,谁才会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