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南方农村地区的人们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炎热的夏季,家里没有空调,人们中午都喜欢在堂屋的后门口摆一把躺椅午休;晴朗的冬日,人们也都喜欢在堂屋正门避风处享受和煦的阳光。这是为什么呢?
在南方地区,争取良好的自然通风是选择建筑物朝向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们将建筑物尽量布置在与夏季主导风向入射角小于45°的朝向上,使室内得到更多的穿堂风。但当总平面布置是行列式时,应当避免建筑物正对夏季主导风风向(即风向入射角等于0°),以避免两栋建筑物之间产生的旋涡区过大,对后排建筑物的自然通风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宜布置在与夏季主导风向入射角30°—60°的朝向上,以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
秘密就藏在苏南农村房屋的布局结构中。19世纪70、80年代,这里的民居结构一般是两层小楼,一层中间是堂屋,东西各有一厢房,东西厢房前接出厨房和厕所,并与院墙共同围出一个露天的院子,院子铺有水泥地面,便于晾晒谷物等;屋后是泥地,避荫处种有水杉等喜阴植物。这样的安排是生活的智慧,因为它巧妙地利用了地理中所说的热力环流现象,其目的是加强穿堂风的通风效应。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在风压作用下,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贯穿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
穿堂风通常产生于建筑物间隙、高墙间隙、门窗相对的房间或相似的通道中,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导致空气快速流动,又由于建筑物等阻挡,间隙、门窗、走廊等提供流通通道使大气快速通过。风向一般为由向阳一侧至背阴一侧,风速由两侧温度差决定,温差越大,风速越大,以春、秋季居多。
【关注】
获取更多学习资料、最新高考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