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地震赈灾捐物情感 |
分类: 慈善狮子 |
龙华寺位于上海龙华地区,龙华路和龙华西路交界的区域,交通位置非常方便。
该寺自四川地震以来一直在积极募集善款支持灾区度过困境。
目前龙华寺正在募集送往四川灾区的各类物资。同负责收集物资的小和尚交谈后得知,不论什么物资,只要是灾区需要的,都可以。尤其是马上要过冬的衣物和棉被。当询问最需要的是什么时,他告知是大米和面粉。
昨天中午去到寺内了解到的情况,昨晚便开始整理衣物和棉被,共理出各类物资共计九大件,并用袋子箱子装好。今早送往寺庙内,因车子装载得很满,希望开到寺庙内,便于运送,门卫非常理解,让我们直接开入,就在大门内左边的图书馆已经辟为临时的物资收集点,全部卸下,非常方便。和尚留下你纪录的姓名电话和物件数量便可。
不需任何额外手续,任何人只要愿意就可以送去各类物资,他们都很欢迎。
愿意为灾区做些事的朋友可以自愿将家中的物资或新购的物资送往龙华寺,他们一周内将有专车直接开往灾区送到第一线。
驱车可以直接进入龙华寺,说明是捐赠物资的便可。
龙华寺接受物资时间约:上午9:00-下午4:00
游览门票:10元(含香火)
下午四点半的龙华寺门前广场
附:龙华寺简介
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按佛经上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记载而定名为龙华寺。现今龙华寺的殿宇大部分属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建筑,并保持了宋代伽蓝七堂制的格式。占地达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219平方米。沿中轴线长194米,依次排列着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和藏经楼等六进殿堂。天王殿两侧有钟楼和鼓楼,钟楼高3层,最上层中悬有清光绪20年铸造的青龙铜钟,高约二米,直径达1.3米,重5吨余,“龙华晚钟”也是昔日的“沪上八景”之一。藏经楼上收藏着各种版本的大藏经,佛教经籍及各种珍贵文物。其中就包括被称为龙华寺“镇寺三宝”的明万历年间敕赐大藏经718函;范金千叶宝莲毗卢遮那佛一尊;御赐金印一枚。一年一度的迎新年龙华撞钟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三的龙华庙会,至今已三百余年历史,已成为上海市一个固定的旅游节庆活动。
僧人康会于吴赤乌五年报242年,在此茅篷供佛,赤乌十年(247年吴大帝孙权应康会之请在此建塔,寺院始成).几经修复,如今已恢复旧观。龙华塔位于龙华寺前,相传初建于赤乌十年(公元247)。现在的龙华寺建于清光绪年间,但基本保持宋代佛教禅宗的伽蓝七堂制原貌,是一组较完整的寺庙建筑群。寺内珍藏有唐、五代、明、清年间的经书、金印、佛像等。
龙华寺殿宇巍峨,金碧辉煌,佛像庄严凝重。这里的佛像有两处与众不同,一是因为龙华寺为弥勒道场,有两尊弥勒塑像,天王殿供的是弥勒的菩萨像,弥勒殿供的是化身像,俗称“布袋和尚”,二是大雄宝殿,其他寺院大殿主尊两侧,或是宣传佛法的“十八罗汉”,或是保护佛法的“二十诸天”,而龙华寺大殿内,罗汉和诸天济济一堂。现存龙华塔为楼阁式七层八面砖木宝塔,高40.4米,塔体橙黄,刹杆高耸,其砖身和基础部分,系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建造时的原物。宝塔各层均飞檐曲栏,姿态雄伟美观,为上海地区至今保存最完美的古塔之一。
龙华寺的天王殿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龙华晚钟”为明清时期“沪城八景”之一,从1991年起,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龙华寺举行的迎新年撞龙华晚钟活动,吸引了许多的中外游客,这一活动已经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国家级旅游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