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置
标签:
武威瓜州悬泉置自驾游 |
一夜睡得挺好,早上6点多起床,收拾完了下去吃早饭。斜对过就有一家早餐店,品种还比较丰富。我们吃完以后,又买了一些包子和粥打包带上。
7:35退房出发。

我们的车每5000公里换一次机油,又到该换的时候了。出发后开车缓行,往收费站方向走,边走边留意路旁有无修车店。没多远就见到路旁有一家奔鑫汽车修理厂,过去一问,可以换,自带机滤和机油,40元工费成交。

说来也巧,2012年路过武威时,也换了一次机油,也是一个类似的路边小店,不过肯定不是这家店。
很快就换完了机油,继续前进。
去 瓜 州
8:14,145368km,到达武威收费站,进G30向西。

高速路上的车流密度不大,一点也没有五一假期的样子,对我们来说倒是一件好事。

走了将近一个小时,在9:12时,由于道路大修,上下行车辆并入同一侧道路行驶,车速慢了下来,但未造成堵车。

走了8分钟,也就是5公里的路,回归正常。

10:24,进张掖服务区加油,加完即走。

一路上路况很好,车也不多。12:29,到酒泉服务区,进去补充开水和方便一下,只呆了五六分钟。

13:11,在过了黑山湖十几分钟后,路边见到了一座造型奇特的建筑。

14:02,进玉门服务区吃午饭,是早上在武威买的食物,吃完休息一会,14:26出发。

15:33,来到G30和G3011的分岔口,我们离开G30,进入G3011,往敦煌方向走。

G3011上几乎没有几辆车,走了11分钟,146089km,到了瓜州南收费站,在这里出了高速。

我们为什么要到瓜州南呢,因为离这里不远有个悬泉置,被称为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

老汉查阅网上地图,发现悬泉置在瓜州与敦煌之间的甜水井附近,位于高速公路的南侧,附近没有高速公路出入口,所以只能在这里出高速。
寻找悬泉置
出了收费站,正好在广场上有两位执勤的民警,老汉过去询问。他们说,在广场前面的红绿灯路口左拐,挨着高速就是S314,到甜水井附近立交过高速到路南,离悬泉置就不远了,具体在哪里过高速,让我们到时候再问。


15:48,我们进入S314,这条路与G3011并行,在高速的北侧,路面虽然不宽,但路况很好,可惜限速60公里,实在是太容易超速了。刚从高速下来,还真有些不习惯。

16:40,跑了有30公里出头,这个距离已经是瓜州南至敦煌的里程过半,却没有见到去悬泉置的路标,不能再盲目的往前走。
老汉看见公路北侧的铁道旁有个铁路的变电站,就开过去问路,结果大门紧锁,只好返回。

回到公路上,前面是去甜水井火车站的路口,我们又到火车站去问路,车站值班室的人一无所知。

老汉正失望的打算离开时,养路工区里出来一个人。一问什么事,他笑了,说这个地方我清楚,然后一五一十地告诉我们如何走,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们已经过了应该拐弯的路口,按照他的指点,掉头往回走。大约走了7公里,来到立交桥。

从这座桥上跨越高速公路,到了高速南侧。过桥时,我俩注意看了看,确实没有任何指示去悬泉置的标志牌。
下桥后,就是戈壁滩上的旷野便道,基本上和高速的走向平行。

向东走了4公里多,见到一排文物保护单位的水泥方桩,南边不远处有一间小平房,四周立着一些太阳能电池板,八成是这里了。

我们把车开到小屋前面,停在悬泉置遗址简介牌前。

下车一看,平房门口挂着悬泉置文物管理所的牌子,悬泉置终于被我们找到了。给我们指路的人一点都没有说错,真得好好感谢他。

参观悬泉置
从文管所的小屋里出来一对五十多岁的夫妇,一搭话,得知他们是文管所派驻此地的看守人员,两口子平时就住在这里,休假时才能回到敦煌的家中。
进到文管所的房间内,里面陈列着一些介绍悬泉置的图版。从图版上的资料得知,悬泉置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前后,初建时名为“悬泉邮”,后又改称“悬泉置”,是汉朝设置在丝绸之路上的国家驿置机关之一,担负传递信息、接待官员、迎送使者等重要任务。


悬泉置背后的山上有一股泉水,因其从高台流下,悬空入潭,故此被称为悬泉。这股泉水为驿站提供了水源,也赋予了它名称,没有悬泉,就没有悬泉置。

悬泉置在宋代废置。甘肃省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于1987年首次发现了该遗址,甘肃省文物考古所于1990年至1992年,分两个阶段对悬泉置遗址进行了发掘。

考古发掘面积4675,出土文物包括简牍文书35000余枚,帛书10件,纸质文书10件,丝织品、农作物及家畜骨骼等总计7万余件,为研究我国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交通、邮驿、文化、民族、习俗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悬泉置紧挨着G3011,交通还是比较方便的,可惜现在高速没有出口,只能走下面的S314,遗憾的是S314上连个路标也见不到,谁要是想来看看悬泉置,那可真是不好找。好在我们锲而不舍,又遇到了指路人,这才没有和悬泉置失之交臂。
在文管所的屋内见到悬泉置景区开发建设项目概况介绍,打算在这里投资4亿元,建设一个具有游客中心、遗址博物馆、烽燧缩微模型、自驾车营地、长途徒步营地等设施的旅游景区。届时悬泉置将成为敦煌旅游线路上的一个节点,不过目前还没有动工的迹象。

看完室内的图版介绍,老汉准备到遗址去实地看看。出来一看,傻了眼,在遗址简介牌后面,是一道铁丝网墙,墙上一道铁门有铁将军把守,闲杂人等不得入内。

老汉只好回到文管所,找到男守卫人员,和他说我们远道而来不容易,请他帮忙让我们进去看看。他回答说,这个遗址不对游客开放。老两口以情感人,说我们岁数大了,错过这个机会,以后恐怕再也来不成了。这位先生犹豫一阵,最终答应让老汉进去看看。
他拿来钥匙,打开铁锁,带着老汉去看悬泉置遗址。
从铁门到遗址还有一段路,这条路在荒芜的戈壁滩上,用小铁棒为柱,小绳为栏,大概有一百多米长吧。

路的终点是一块大石,上面刻着《悬泉置遗址》几个大字。

在大石的后面,山脚下还有一块被圈起来的空地,那里才是悬泉置遗址所在。
整个遗址只有我们两个人,亘古不变的劲风从荒原上掠过,令人感到大自然的伟大和岁月的沧桑。
管理员为老汉留下了一张照片。

悬泉置遗址的地面建筑历经千年岁月,现已荡然无存,经过考古发掘后,确定了置区内各功能区和建筑的位置,并用红砖标注。

悬泉置是一个由主体建筑坞堡和坞外附属建筑仓、厩构成的建筑群,现在沿置区外围铺设了木质栈道,可以绕置一周。

我们沿着栈道进入置区,首先是坞院入口和内院。坞院坐西向东,门朝正东开,是一座50m×50m的方形小城堡。通过入口,可以进入坞内,也就是小城堡的院内,办公、接待的房屋都修建在坞院内部。


每个功能区,都立着一根上面大的方形木桩,上面写着对应的字样,上面大头上是英文,下面桩身是中文。

然后我们右转,准备沿木栈道环行悬泉置一周。
第一个是东北角墩,它坐落在置区坞堡东北角墙外,紧挨着堡墙,属于警戒瞭望的建筑。


第二是置区,也就是管理人员的办公区域,当年悬泉置的官员们就在这里发号施令,处理各种事务。


在领导办公室旁边,有个卫生间。不过那时候肯定是旱厕,卫生条件不会好。令人难以思议的是,居然还有当年的粪便留存到如今,不知这算不算得上是历史文物。


在卫生间旁边不远处的倒塌墙体上,却保存下来了一件真正的珍贵文物,这就是泥墙题记,《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考古学家们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环境保护法》。它颁布于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也就是耶苏刚刚5岁的时候。

坞堡的北墙外,是一条古驿道,当年丝绸之路的行旅,就是经过这里走向天南海北,沟通了中原和西域。


拐了个弯,来到西墙外,里面是传舍区,是驿置接待过往人员的房屋,不知当年这里曾经住过什么人。


传舍区外,古驿道的西侧,是灰区,也就是堆放垃圾的地方。别看这个地方不起眼,很多文物是从此处挖掘出来的。


传舍区旁边是厨区,不用说,这里是做饭和吃饭的地方。


紧挨着厨区,在坞堡内的西南角,有一座魏晋时期修建的烽燧。


坞堡的西南角外,是西南角墩,它的作用与东北角墩相同。


绕过西南角墩,来到马厩外。马厩在坞院南墙外侧,依靠南坞外墙搭建,或许给汉武帝进献的天马曾经在这里停留过呢。


马厩旁边是马医区,是给马看病的地方,可置区内没见到给人医病之处,看来当年马比人还重要。


过了马医区,回到了东墙外,东墙外靠南,挨着坞院入口,是戍守区,也就是今天的门卫区。


看到这里,悬泉置一圈就走完了。虽然这里已经没有了任何地面建筑,但仍然可以想象到当年它的功能和作用。
踏过古驿道,回头望了望这块历经千年沧桑的遗址,告别了悬泉置。

回到汽车旁,请男管理员给老两口合了个影,老伴又和女的合了个影。

告别前,无以为报,只好将车上带的水果、西红柿、黄瓜等给他们留下。虽说物品轻微,但代表了一份情谊。

18:15,告别两位,离开悬泉置。
19:30,回到瓜州南收费站旁边的路口,拐上一条大道,往瓜州城区去,今天就住在瓜州。
这条路叫迎宾大道,修的非常宽。

进城之后,只要见到旅馆,就停下问问,有的满员,有的太贵,最后在鑫金商务宾馆住下,它有个小后院可以停车,旁边就有吃饭的地方,还算方便。

今天出发时145363km,停车时146218km,跑了855公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