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陆川导演《南京!南京!》看后的一些想法。

(2009-05-01 05:22:53)
标签:

北京电影学院

可可西里

南京南京

陆川

分类: PeK1ng*

2009年4月30日.

本来不想发自己的一些感想发表到正规日志里的,因为本身习惯去抒发一些较为朦胧或者称之为感性的东西。一些理性的想法,只会在生活里与人沟通中表现出来。


2009年4月30日.   19:20-21:30   北京华星国际影城。

晚上在华星看了《南京!南京!》,想了很久才决定写些感受。因为实在感受太多,我不想每个镜头一一发感触,觉得很拖沓。

因为专业的原因,每天与各类电影接触,所以现在看片子从深层化来讲,更重要的是看片子的立意;从专业角度来讲,是看片子在摄影方面的剪辑;从表演者来看,眼神的稳定和肢体协调是看出演技的直接方法。
当然,所有的成果归根结底在于一个人的专业功底以及历史文学分析。
而这个人就是导演——陆川。

在上中国电影史的时候,老师把《可可西里》当作教材片让我们写影评,那个时候,就觉得陆川导演的拍摄方式以及后期剪辑过程中,非常棒。而今天的《南京》同样让我看到了导演的长镜头以及大量后期特效中的高超技艺。
熟悉或者学过电影的人应该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很快就能猜测到导演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道具,每一个出场方式的寓意。

不错,一个聪敏的导演他会很合理地运用大量的“视听语言”,来很自然地编写题材。而《南京》的导演和编剧皆是陆川,他花了4年的功夫大量研究剧本的创作以及前期准备。改变了以往历史记录片的方式,成功地记录并且合理地用“人性”这个话题,诠释了在中国心中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

可能很多人会质疑导演在某些镜头上美化日本人。
呵呵,我要说的不多,一是客观,二是主观。


客观方面:我相信导演在拍摄中,是拍完上千个分镜头后,再把一堆杂乱无章的纠纷镜头进行剪辑工作,使之形成一部大型历史记录片。   这也是在后期中最为困难的一步。   而大家应该没有想到的是,在《电影管理条例》中,任何一部在中国上映的片子都要经过中影公司的审批,审批中会把一些产生歧义,产生利益,产生民族危机的矛盾画面要经过他们的重新剪辑,至于后面的“美化”日本人也好,开放式结尾也好,这已不是导演能控制的。导演会在自己的民族爱国情节之上,竭尽全力地磨合每一个镜头的选取。但是又不违背爱国之道,直接目的是更进一步让国人看清历史,保护历史,正确认识历史。而最终目的就是——振奋·人心。

主观方面:如果最后结局非要被说成是“美化”日本人,那么,可能你就错了。万难面前最基本的人性,陆导在影片中表现得十分真实。  如果说角川先生放走中国父子再自杀,表现了日本人的良知,因此批判这是该片一大败笔,那么,请大家回忆下影片中当角川先生自杀后的那足足三次切换,并且停留两分钟的姿势。
回忆起来了?。
像“狗”…
导演用这一中景的定格说明了什么?
……
这样惨绝人寰的大规模法西斯侵略战争,连日本人都无法接受,其实早早在他们心中,他们在犯下滔天大罪的同时,他们内心已经疯了!他们只是日军首领下的一群群暴徒,他们像狗一样生活,但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是狗,他们杀戮淫害,直到最后角川死亡的姿势,才最直观地表现了这一看似“美化”日军的立意所在。!
……

从大的剧情到细节处理,从灯光到音效,继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艺谋的《活着》,中国人终于又拍出了一部出类拔萃的历史题材影片,而这一次我们将不靠对自己的批判赢得掌声。

多的不想说了,表达太多会让自己觉得有负担。只希望每一位网络上反驳陆川导演的人尽可能多些理解。可能片子的深度和广度并不是每一位观看者能感受到的,因为毕竟观看者观看的角度不同。

最后推荐一个个人认为本片最为成功的镜头:


日本武士参拜亡灵的那只舞蹈!


如果你懂电影,
如果你懂得蒙太奇艺术的创造体系,
你会认为,
它的出现,是本片价值体现的升华。
如果你喜爱电影,
你将会发现,
在这部战争题材的片子中,
有一种无奈的美学镜头,
叫——太阳之舞。

这段感触本是写在随身日记里的,但实在觉得有些必要表彰而发。
似乎要为谁谁谁解释什么,其实并不然。
我只在表达一些观点,而不是以往的“抒发”。
这不是一份观后感,当然,也并不是大学里每天写的影评。

或者保存不了多久便会删除。

 

若对阐述有不同异议者,即可将之当作一次“碎碎念”。
换汝之一假期。


2009年5月1日  凌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