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的意义
标签:
残奥会体育 |
分类: 评论 |
残奥会不是一开始就有的。第一届残奥会出现在1976年的慕尼黑,那一次夏季奥运会发生了著名的“黑九月”事件,也就是斯皮尔伯格在2005年导演的电影《慕尼黑》中作为背景出现的“慕尼黑事件”。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了九名以色列运动员,并在随后爆发的武装冲突中导致九名以色列运动员和一名德国警察全部死亡。奥运会也因此暂停一天。
残奥会就是在动荡不安的冷战时代登上了历史舞台。之后的历届残奥会都在同一年和夏季奥运会于同一城市举办,洛杉矶残奥会成了中国代表团突破的一届,在那届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时间上甚至比许海峰的射击金牌更早一个月。
残奥会是残疾人进行体育运动的平台,在这个舞台上全世界身体有残疾的运动员逐鹿群雄,争夺各个级别各个项目的金牌荣誉。残奥会不像特奥会,后者是由智商有缺陷的运动员参与。为了鼓励特奥选手,每一名运动员都能获得金牌。特奥会更像是代表人文关怀的平台,让世界了解这些边缘人,给予鼓励和关注。而残奥会则不是,残奥会和夏季奥运会更相似,是要争金夺银的,而且在各个级别上都有世界纪录等待被打破。
残奥会也是奥运会,它的标准一点不低,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尽管在入选资格上没有夏季奥运会那么严格,但它的竞争激烈程度决不亚于奥运会,凡是看过赛事的人都能明白我的意思。此次参与北京残奥会的各国选手中,也不乏明星级别的人物,例如著名的刀锋战士。但终究星光指数要低了许多,所以人们的目光更多放在对残疾人的关怀上,而不是对赛事本身的关注上。
举办残奥会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如果没有残奥会,那么身体残疾的运动员就没有了参与竞争的平台。如果让残疾选手和正常选手一同比赛,对双方都是不公平的。此时残奥会的重要性便出现了,它提供给身残志坚的运动员们一个平等机会,去挑战自我去赢得胜利。为了保证胜利的成色,残奥会细分了各个项目的具体级别,按照运动员的残疾指数来划分。这样金牌多了,成色也更足。
残奥会的金牌比夏季奥运会的金牌多出不少,夏季奥运会的金牌一般在300块左右,而残奥会的金牌都在450块上下。随着规则的改善,金牌数目也略有下降,这样保证了赛事不会拉得过长,也不会造成金牌冗余感。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夺得了金牌数第一。而在上届雅典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已经夺得了金牌数和奖牌总数的第一。
我觉得观众不应该只把残奥会当成是一场秀,当作是四年一度的人文关怀。关怀是需要的,但不是第一的。残奥会的第一主旨是平等,也即是要把残疾人当作普通人看待。残疾人士不会希望自己的身体残疾被人看成特殊,若把他们称之为特殊,倒反而是一种歧视。北京残奥会的志愿者不会主动去询问选手是否需要帮助,这也是给他们一个相对舒服的自由空间。许多残疾选手自己已经可以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的种种事情,而我们普通人也不应该用特别的目光去直视他们,那样显得不够尊重,而尊重则是残奥会的第二主旨。第三才是关怀,是由心而发的关怀,但不必无微不至。
残奥会向来是不太受关注的。一届夏季奥运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奥运硝烟散尽后,人们对于一件事情的关注度会下降。残奥会明星不多,比赛也不会像奥运赛事那么激动人心,媒体的报导也不多。我们都记得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摘金夺银,可谁记得雅典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做了些什么。我们只知道雅典残奥会开始了,然后结束了队伍归来,中间的过程没有人在意,即使体育类报纸也吝惜笔墨,或者说是真的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着手采访和评论。
那正是因为把残奥会仅仅看作一个演出,而不当作是赛事了。其实残奥会的赛事也相当好看,许多比赛都进行得紧张激烈。借着此次主场办残奥的机会,中国观众不妨多多关注一下,轮椅篮球盲人足球以及其他项目,那可不是经常能看到的比赛。了解比赛,然后喜欢上比赛。等比赛结束再去关注运动员,也许吸引你的不只是他的生理,更多是他的精神品质吧。
昨晚进行的开幕式盛大而精彩,虽然不及夏季奥运会的开幕式那么华丽璀璨,但在历届残奥会上已经是最杰出的了。对于没有看惯大场面的外媒来说,已经不啻一场盛宴。芭蕾舞的表演创意很精致,但在大场子里显得有些小气,但我们都被地震女孩的精神感动,此时形式主义完全退居幕后。最后的点火仪式,金晶破天荒地在传递了奥运圣火后又传递了残奥圣火,尽管在第四棒传递中发生了一点小失误,却恰好为庄严的传递过程增添了一分人情味。最后一棒点火难度很大,但无疑把精神意义表达出来了。
昨天想为残奥会的举办写一些什么。我想,如果让我为残奥会拍摄宣传片,我会怎么做呢?会像其他大导演那样拍摄各个残疾人的奋发图强的画面么?我想那样太一般化了。所以我写了那篇《蜻蜓》,它就是我的宣传片,有些小清新,却不俗套。
好多朋友都没意识到,我是为残奥会写的,所以今天澄清一下。蜻蜓低飞是要下雨,蜻蜓高飞则是要远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