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礼俗拾遗:安阳礼仪漫谈

(2009-02-24 15:19:40)
标签:

重视日常礼仪

文化

分类: 婚丧礼仪

礼俗拾遗:安阳礼仪漫谈

   日常所行之礼,称作“常礼”,也叫生活礼。安阳民间非常重视日常礼仪,它虽然不像婚、丧、祭祀等大礼那样正规、隆重,但民间绝不忽视。民间对待人处事讲究礼仪者,俗称作“懂礼势”。反之,则贬其为“不懂规矩,少家失教、没礼势”。民间常礼,百姓一一遵循.

                        1.新丧祭礼

  礼俗拾遗:安阳礼仪漫谈祭礼产生很早,它是人类原始信仰的产物。我国古代十分重视祭祀。殷人尚鬼神,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量记载殷人祭祖的情况。到了周代,祭礼形成并在前代的基础上日趋完备。后世历代祭礼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地点基本沿袭局代定制。它除了祈求祖先福佑之外,更多地体现了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和哀思。

  就其对祖先的祭祀说,祭礼可分为新丧祭礼和祖先祭礼。这些礼仪至今仍流行于安阳民间。

  周代新丧祭礼分为人葬前祭礼和人葬后祭礼。入葬前称为奠,入葬后称为祭。从死者初死到入葬要经过很长时间,在这期间举行很多次祭奠,有小殓奠(小殓之后于尸前设酒食祭奠)、大殓奠(死者入棺后,一般是死后第三天,’在灵柩前设酒食祭奠),朝夕哭奠(在死后第七天举行)、朔月奠(在死后到人葬期间的每月初一举行,设酒食祭奠)、荐新奠(不限时间;用五谷祭奠时,再供上时新的果物祭奠)、大遣莫(在安葬这日早上举行)。入葬后祭礼是指安葬之后到服丧三年之中对死者进行的各种祭祀。主要有虞祭(即是安魂礼,礼俗拾遗:安阳礼仪漫谈死者下葬后孝子回家后马上在门口摆上酒食,恭请死者灵魂来受用)、小祥祭(在安葬13个月进行)、大祥祭(在安葬死者后25个月进行)和潭祭(大祥祭后再过1个月举行,其意为淡淡然,平安之意)。

  周代以后至明清,各种祭祀的名称形式都依据周俗,只是在时间的长短上有所差别。唐代以后,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中除设酒食外,开始为死者烧纸钱。

  民国时期至建国后洛阳民间,新丧祭礼也分为下葬前、下葬后两个阶段。下葬前有烧倒(“断”)头纸等仪礼,其形式是在尸前或灵前设酒食烧纸钱锡箔。下葬后有点汤礼、做七、百日、周年祭、三周年祭等。 礼俗拾遗:安阳礼仪漫谈

         (1)点  汤 

         (2)做  七   

         (3)百  日  

         (4)周  年   

   (5)三周年  也叫严镡祭”,是人死以后,最后一次专门的祭奠活动,它意味着守孝期的结束,所以过三周年如同办喜事,要大宴宾客,孝子要穿孝衣到坟上磕头、烧纸,在坟上脱去孝衣,表示守孝期满,以后死者不再享受特殊祭祀,改为与其他祖先一样,逢年过节或在冥节(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时祭祖。。

  50年代后,新丧祭礼仍行于民间。但迷信之举多被摒弃,悼念之情更显得真切。

 

                                         2.祖先祭礼

   礼俗拾遗:安阳礼仪漫谈祭祖之礼源于夏商之时,商代最盛,周代成俗。其时后代子孙祭祖先的日子是不定期的,主要用意是向祖先祈福,形式是摆供品设酒食以祈求祖先享用。汉代以后,随着历法的发展和一些节日的固定,祭祖之日也被固定下来。历史上作为祭祖之日的时日有:农历正月初一、寒食、清明、腊日(每年腊月初八)、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祭祖形式或在家中牌位前设供烧香或到坟上设供烧纸。

     民国时期安阳阳民间祭祖也在正月初一、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时日,尤其是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为祖先上坟扫墓设供烧香。而在正月初一的祭祖是最为隆重的。正月初一清早,家中长者率子孙祭拜祖先,正堂明间桌几上列有祖先牌位,设五谷、肉食、果品和面供,地上铺有红毡或苇度,按长幼之序向先人行礼、叩拜。 

  建国后,除了民间祭祀之风尚存外,每逢清明节和洛阳解放纪念日,中小学生、青年男女到邙山烈士陵园吊祭革命先烈。祭祀时,敬献花圈花篮以示悼念。

 

                           3.相见之礼

  安阳民间人们见面即有礼。清代时,通行拱手礼和叩拜礼。拱手礼俗称作揖。礼俗拾遗:安阳礼仪漫谈人们相见时,平辈同事之间行拱手礼,晚辈则行叩拜礼。弟子对师长也行叩拜礼。男子行礼时身体站直,面对受礼者,右手在里,左手在外,合拢作拳状,自上而下摆动数下。女子相见行礼则左手在里,右手在外,两手叠握紧贴于心口,双腿微曲数下,谓之“拜拜”。叩拜礼民间俗称“磕头”,为祭祀祖先、求神拜佛、拜见父母长辈、举行婚丧礼仪活动时所行的大礼。男子行大礼时,要先作揖,再双膝下跪,以手按地后俯身叩几个头,然后站立。女子行大礼时不作揖,直接下跪俯身叩几下头,即可站立。叩拜礼十分讲究,有懒四叩、三揖九拜、二十四拜等。“懒四叩”多为拜年或新郎到女家迎亲时拜见长辈的礼节。行礼时先作揖,再双膝跪地连叩四下头,站起复作一揖。三揖九叩多为祭祀祖先、神灵等较重要场合的礼节。行礼时,先作一揖,双膝下跪连叩四个头,站起向前进一步,再单膝跪在供桌前递香、祭酒后向右点一下头,再站起作一揖后,双膝下跪又四叩头,站起复作揖。因其共作三揖,叩九下头,故称“三揖九拜”。二十四拜礼也叫“大礼”。行礼时须有唢呐伴奏。行礼者面对供桌,从东南始,礼俗拾遗:安阳礼仪漫谈作一揖,四叩头,站起;左脚向左前方跨一步,作一揖,四叩头,站起;右脚向右前方跨一步,作一揖,四叩头,站起。右脚向右后方退一步,作一揖,四叩头,站起;左脚向左后方退一步,作一姆,四叩头,站起;右脚向右方平迈一步,作一揖,四叩头,站起。因其共叩拜二十四下,故称“二十四拜”,由此可见清代礼节之繁缛。 

     民国时期,男子改为行脱帽鞠躬礼和举手礼。女子礼同则不脱帽。重大礼仪场合用三鞠躬礼,日常生活则行一鞠躬礼。学生见老师行举手礼。

   50年代,城乡均行握手礼、鞠躬礼。一般用右手握,如用双手则表示更加亲切热情。80年代,在城镇无论男女,人们相见,多以“您好”互致问候,同时辅以握手。在郊县农村仍有使用旧礼的习惯。近年,在丧葬和祭祀活动中,仍可见到叩拜礼。礼俗拾遗:安阳礼仪漫谈

    平时人们相见除行礼外,还要相互问候。久未相见的熟人,要问候家庭、生活、工作情况。若遇见长辈老人,要问候身体状况。骑车遇见熟人,要下车相问。若上下车不方便,可点头招手表示歉意。生人相见,多有人介绍,一般先介绍长者或尊者。也可自我介绍。近年则时兴交换名片,介绍自己。乡间农家,若有生人从家门前走过,多招呼“到家歇歇再走”。如遇吃饭时,多问候“吃了没有?”“喝汤没有?到家吃了再走吧”等话语,虽为应酬之语,却显殷勤厚道。

 

                                   4. 来往之礼

   礼俗拾遗:安阳礼仪漫谈亲戚、朋友之间相互来往的礼节为“来往礼”,安阳民间俗称“串亲戚,瞧朋友”。

安阳人出门走亲访友,多携带礼物,忌空手前往。所带礼物,平时视情况而定,逢年过节比较讲究。若新女婿第一次到岳父家,则需大礼。走亲戚看朋友一般在上午去,忌下午或晚上去。如今,亲友、同学互访,已不再忌讳上午、下午或晚上。

     客人在主人家中不能在各屋之间乱串,不能乱翻东西。主人招待吃饭,客人必须谦让后再动筷。吃饭时不能乱翻莱或夹起不吃,不能站起来夹菜,嚼饭菜时不能出声,吃馍忌剩馍头等。

   若有宾客来访,主人须立即停下所干事务,热情迎上前去。接过客人手中物品,让来客行于前,主人跟于后,进人家中。然后让座、倒茶、递烟,问寒问暖。冬天让于火炉边,农村则用柴禾烧火让客取暖。夏天让客人擦汗洗脸,递扇消暑。清代至民国,富裕人家应酬多为饮盖碗茶;中等人家则以水烟、旱烟、糖茶酬客。50年代后,多以香烟、茶水、糖果招待客人。近年,年轻人亦有以咖啡、饮料酬应者。

   平时来了零星客人,虽不设宴席,则须以有别于日常的饭菜招待客人,多以捞面、油馍、饺子等款待。招待客人提倡讲究“迎客饺子送客面”。即使贫穷人家,也要到邻居借白面和鸡蛋改善饮食。若是外地来的亲友,或特意请来的客人,则要设宴招待,安阳民间俗称“待客”。一般多提前请民间善于操持宴席的人,根据客人多少,砌大灶安排宴席。待客时,贵宾请上座(古时坐北面南之室以西为上,礼俗拾遗:安阳礼仪漫谈现时以对着屋门的左首为上座)。由近亲长辈或邻里有身份地位的人作陪,宴席开始,主人和陪客频频劝酒菜,招呼客人“多喝两杯”及“叨菜”。要等客人全部吃完,主人和陪客方能放下筷子,以示诚意。宴席结束,客人需休息片刻,方可告辞。主人多挽留“再歇会儿”,客人则道谢,称“多有打搅,客走主家安”。客人走时,有点地方在特定场合还要返赠物品,俗称“回礼”。主人将客人送至门外街上,宾客说:“别送了?”主人含笑招手说:“慢走,有空再来。”

 

                            5.贺吊之礼

    安阳民间不仅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琐礼细节,对亲友邻居家中的红白大事,以及其它喜忧或遭灾遇难之事,礼俗拾遗:安阳礼仪漫谈都很讲究礼仪。届时除了“行礼”外,还要尽力帮助。

   凡遇红白事,亲戚、邻里、朋友都要送礼,安阳民间俗称“行礼”或“随份儿”。礼仪轻重,视亲疏程度和经济状况而定。不同年代,所送礼种类也不同。

   对喜事的送礼,分男娶女嫁而异。50-60年代,向男方送轻礼,则买一幅画,写上名送去。也有送一枕巾或一双鞋的。重礼则送中堂、幛子、玻璃匾等。向女方送轻礼,多为袜子或香皂之类物品;重礼则送衣物、床单、被面等。70年代后,也有给男方或女方送现金,数量逐渐增加。现金多用红纸包好,写上贺语与名字,谓之“红包”,也称“礼钱”。

   对丧事的送礼,旧时轻者手携纸箔,到灵前吊唁。重者送纸扎,或者送花圈、挽幛等。

近些年贺吊之礼数量逐渐增加,有的真情实意,也有的是还人情债,过去收礼现在还。也有托人办事借机送礼的。

    主家收了礼物,都要设宴招待送礼者。收礼者将来还得还礼。安阳一带在丧事后,要将所剩食物分送乡邻,对送礼和帮忙者表示谢意,旧时特讲究。

 

                                 6.恭让之礼

    安阳民间自古讲究礼让,俗称“让人是一礼”。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历来遵循长幼有序,尊老敬长的礼仪。不论家庭内部,还是社会交往,对老者、长辈、老师都要恭敬尊重。反之,礼俗拾遗:安阳礼仪漫谈被斥之为“不知老少”“不知大小”。

   幼对老者,坐遇让座,行遇让路,同行长者在前,乘车长者先上,入席长者上座,递物双手捧送。遇中途问路,坐车骑车者必须下车。问清后要道谢,常说:“麻烦了!”上课时老师进教室,学生全体起立问好,提问或回答问题也要起立。学生进教室时向老师报告,得到允许方可进去。下课后让老师先出教室,学生再出。80年代后,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多数人对女士讲究礼让,如进门、坐车、上电梯,要让女士在先。

   安阳民间以恭让为美德,和为贵,忍为高。成年人若因事产生纠纷,多由周围德高望重的长者出面协调解决,孩子之间闹气吵嘴,家长先管教自己的孩子,然后问清因由,再行调解。如自家孩子理亏,还要带领孩子去给对方道歉。

   安阳一带要求年少者要恭,长者要让。反之。称少者“少家失教”,称老者“老大不尊”。

 

                                   7. 借还之礼

   安阳民间,旧时农村在生产活动中,因经济条件等原因,借还为经常之事。所借东西从吃的用的生活物品,礼俗拾遗:安阳礼仪漫谈到大型生产工具(犁、耙、牲口),无所不包。借东西时,多以商量的口气向人提出。安阳民风敦厚,被借方多慷慨答应。若不能满足,被借方还要向借方道歉。借方也要和气回答:“没啥没啥,我再去别家看看。”

   安阳民间借还讲究“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还东西时,要向主人表示感谢。借的粮食之类,则要比借时多还一些,谓之“借少还多”。办丧事借人家东西,还时必须给少许钱,谓之“赁事钱”。由此可见安阳人情之厚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