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摘录:同学眼里的许定波教授

(2008-11-10 14:50:21)
标签:

杂谈

股票市场大跌 血汗钱怎么成了“沉没成本”
文:但斌         2008年01月31日 15:50: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08-01/31/content_7534096.htm

 

    金融市场发生危机,股票市场大跌的时刻,一般人选择退出,通常的做法是首先选择卖出赚钱的股票,留下亏损的股票。但16年的从业经验告诉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卖出亏损的股票,留下赚钱的股票。即使选择补仓,也要补大跌中仍然有盈利的股票。为什么?

    2008年1月19日,教我们管理会计的许定波教授在讲管理会计的相关分析中“相关收入、相关成本和决策过程”一节中,提到了“沉没成本”,并用股票投资比喻。我觉得非常有道理,经济学中有许多概念不仅有利于经营企业,而且对于认识投资,甚至对认识人生也是有益的。在现代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Sunk Cost)”(或称沉淀成本)的概念,所谓“沉没成本”是指那些根本不可能再为企业带来任何利润的资本投入。投入得越多,损失越严重。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对于那些纯粹是“沉没成本”的企业,不但不应该再有任何的投入,而且应该要通过兼并、破产等方式坚决关闭。

    曾有人用一个收藏古董老人的故事来释疑“沉没成本”的深刻含义。说是有一个老人特别喜欢收集各种古董,一旦碰到心爱的古董,无论花费多少钱都要想方设法地买下来。有一天,他在古董市场上发现了一件向往已久的古代瓷瓶,花了很高的价钱把它买了下来。他把这个宝贝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兴高采烈地骑车回家。谁知由于瓷瓶绑得不牢靠,在途中“咣当”一声从自行车后座上滑落下来并摔得粉碎。这位老人听到清脆的响声后居然连头也没回继续向前骑车。这时,路边有热心人对他大声喊道:“老人家,你的瓷瓶摔碎了!”老人仍然是头也没回地说:“摔碎了吗?听声音一定是摔得粉碎,无可挽回了!”不一会儿,老人家的背影消失在了茫茫人海中。如果这种事情放到一般人的身上又会是怎样呢?不少人一定会从自行车上跳将下来,对着已经化为碎片的瓷瓶捶胸顿足,扼腕痛惜,有的人会好长时间精神难以恢复。

    许定波教授,说他在香港科技大学会计系教书的时候,有一个教授在27元港币买了香港人俗称的“8号”电讯盈科。该股跌到15元的时候,那个教授请教他。他通过研究和分析告诉该教授,电讯盈科不值这么多钱,他失去的是“沉没成本”,劝该教授卖掉。该教授反应激烈:“卖掉后,我的血汗钱不都没了。”后来电讯盈科差不多跌到相当于1元多港币(5股合1股)的时候,该教授卖出了股票。做投资有许多人计算他们的财富,记忆停留的永远是他们曾经达到的最辉煌的那一刻,常将某一天的最高市值视为已到手的收益,然后,以那一刻计算他的得失。变化的市值与最高市值相比难免心态失衡。投资要过财富观,过去的市值都属于“沉没成本”。有的人天天看自己账户上市值的变化,其实这没有任何意义,更容易唤起一种心里错觉,患得患失。据说,亏一千万的痛苦是赚一千万快乐的两倍,这也是人类奇妙的心理变化。做投资永远最重要的是未来,永远最重要的是投资的企业有没有更好的未来。无论牛市还是熊市,每一刻我们该反思的都是我当初以及现在的决策是否正确?!

    无论投资还是人生,我们总难免走过一些弯路,经历一些难以承受的挫折,如果利用“沉没成本”的概念来认识这些事,我们可能会赢得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对投资而言,如果一笔投资无论做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具有理性的人只能忽略它。因此,无论此刻我们的处境是艰难还是畅顺,真正有意义的是如菲利普·A·费雪所说的:“真正要紧的,是不要放弃在未来会大幅度增值的投资。”(但斌)

 

“管理会计”学习笔记
2008年5月号 作者: 本刊专栏作家 韩践 来源: 《首席人才官》
http://cho.zhaopin.com/CHO/articles/200874/42079089.html

也许,以后在雇用人力资源经理时应该加上一个条件:掌握管理会计相应知识。

  有幸旁听中欧管理学院许定波教授的管理会计课程,受益匪浅。真正能把管理会计讲得如此深入浅出,并妙趣横生确是需要些“仙气”的。现把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关于依据数据决策的大智慧

  好的管理决策有两种来源:一是天才的管理者“拍脑子”想出来,二是管理者靠分析数据推理出来。天才本来有限,能当上管理者更不容易,所以全靠“拍脑子”不够用。天才不够用的时候收集管理数据也是一招。不过依据错误的数据做决定还不如完全没有数据。因为如果完全没有数据,眼睛还是睁着的,还有经验和直觉。许教授用很多伟大公司所犯下的愚蠢错误,说明错误的数据会蒙上管理者的眼睛,把企业管理变成盲人摸象。企业做大以后“拍脑袋”肯定不够用,所以数据还是要收集,关键是收集正确的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

  收集数据是一种重要的管理能力,这种能力大多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参与管理培训及总结经验教训积累得来。企业通过“谁”收集数据,收集“什么”数据,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实在很多。要求每个人每个部门“公而忘私”地收集和报告数据,特别是反映各自绩效的数据,那是不现实的。《鬼吹灯》里说得好,“公字的一半刚好就是私字的一半,所以公私向来都是一回事。”管理者的能力恰恰体现在能够制定和挑选一套各部门间互相监督制衡,并且能够敏感反映绩效的指标。强调各部门的监督制衡,可以避免少数部门因追求部门利益最大化,而伤害其他部门利益或企业整体利益。强调绩效指标的敏感度可以减少数据收集和分析成本,或者实施“隔靴搔痒”的绩效管理。

  关于动摇做假账的根基

  管理会计告诉我们在数字上作假自欺欺人真的很容易,当然许教授并没有教我们做假账。他运用大量实例告诉我们在数字上“有意地算错”,不但股东和员工痛苦,对管理者自己则是饮鸠止渴。做假账无外乎3个目的:其一是管理者想自己多拿钱;其二是为了满足短期绩效目标压力,不得不作假;其三是如果大家都作假,自己不做觉得亏。第一种情况企业应该检讨一下公司治理和监督机制;第二种情况公司需要讨论绩效评估系统中长期和短期绩效目标之间的平衡;第三种情况则要依靠企业文化来解决。在这点上,通用公司组织文化反复强调integrity(诚信),我们中国企业喜欢说的则是“树正气”。把这3点处理好,假账就没有了根基。

  人力资源决策的着眼点

  许教授关于“血汗钱变成‘沉没成本’”的例子,在中欧EMBA学员中脍炙人口。这个故事根本的目的在于,为了让大家分清影响决策分析的“过去”与“未来”因素。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目的迥然不同,前者是为了未来的决策提供信息,后者是纪录过去的亏盈。我继而想到,人力资源管理在数据分析和实践上也要分清“过去”与“未来”因素。比如甄选标准中资历与行为的平衡,薪酬结构里分红和长期股权激励的选择,还有绩效评估中纠错惩罚指标与行为发展指标之间的权重,都能够体现企业在识人、用人和留人方面到底以过去还是未来为着眼点。很多企业都有中、长期战略,但是企业战略规划得再好,能够执行战略的人才到不了位,就像眼睛看见、鼻子闻见,而手短够不着一样干着急,而习惯了在人力资源方面看着过去和眼前做决策,向着未来的那只手就长不出来。

  曾被人问过:雇什么样的人做人力资源经理?以前我说人要正直诚信、情商要高、沟通能力好、对数字敏感、熟悉公司业务流程,并且能够得到业务部门信任,而现在还要加上一条:掌握管理会计相关知识。这样可以协助CEO和CFO在人力资源方面更准确地估算成本结构,协调成本配置,进行差异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招聘、培训、绩效和薪酬战略。又被问:如何能拥有这样高端的HR人才?我建议人力经理去听听管理会计方面的课,或者甄选人力经理时提高门槛,并相应地把薪水提高些看看?至少提到和财务、市场经理一样高才行。(韩践博士执教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ail:jianhan@ceibs.edu)

 

 

CEIBS诗意会计学教授 (2008-10-21 22:45:02)
文:
摘录:同学眼里的许定波教授 琪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6f8c690100b4jo.html 

许定波博士,中欧会计学教授。在许定波教授之前我从来没有机会聆听会计学教授写的诗。许定波教授的课程结束已经好几个月了,同学们对他还是念念不忘,他在给我们班上课的时候正患咽炎,发声都困难,硬是把四天半课程完美完成,讲得实在是好,也实在有趣,知识结构非常新也非常实用。我们班同学给他评了满分。同学们评价:“许定波是那种——恨不得把你需要的所有相关知识、他有的,都传授给你的教授。”

在CEIBS,我们最受益和最喜爱的课程就是会计学和经济学,这是中欧最强大的课程。

许定波教授不仅治学严谨,居然写诗,甚至还有一些很艺术的爱好。一个人,尚在青年之列,有这么深厚的求学和治学经历、拥有这么丰富的学识,还保持着诗样的情怀和诗意的人生,的确难得。

感谢CEIBS,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大师的学识,同时欣赏其之卓越和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