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今日文艺
今日文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86
  • 关注人气:3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哲思与发现的诗意花朵——李发模《这个世界与我》序(叶延滨)

(2013-05-05 19:49:30)
标签:

文艺报

不死

一首

这个世界

叶延滨

杂谈

分类: 今日文艺论坛
  李发模是中国诗坛一个重量级诗人,他在上世纪80年代,以《呼声》回应了思想解放的大潮,引起了诗坛高度关注,在全国获奖,奠定了他在新时期中国文学中的地位,30多年来,李发模不断有新作问世,一直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开掘资料,从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发现诗意。李发模在锲而不舍的探求中,坚持着自己的独特道路和个性追求,虽然30多年的中国诗坛,李发模并不是总在潮头和焦点上,虽然他的作品不能说每一篇都是成功之作,但是回望他40多年的创作历程,他在金黔高原上成为一株高大的杜鹃,怒放满树硕大的花蕾。他已著有诗集《呼声》《偷来的正午》《魂啸》《散淡之吟》《第三只眼睛》《李发模诗选》《李发模叙事诗选》《遵义之歌》,散文及评论集《道尽又如何》《坦荡人生》《你静坐就是大师》等30余部。有多种外文版本,近年来他的长诗《呵嗬》更引起诗坛的普遍好评。随着诗人创作的成熟,阅历的丰富,广泛的涉猎中外经典,特别是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使李发模的诗歌,从对现实的关注,深入到对民族精神的探求;从对家乡父老的关爱,深入到对人生和人性的追索;从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和呼唤,深入到对天地万物的哲思。在李发模丰富而博杂的诸多作品中,认真研究,会发现他这条较为清晰而盘旋向上的轨迹。《这个世界与我》这本诗集,正是这个创作轨迹的体现,他的诗歌形式越来越简洁、明了、而在容量上却更加博杂、丰富、深刻,我前些日子参加了92岁的“九叶”女诗人郑敏创作七十周年的研讨会,郑敏先生说她当年为了更好的写诗,报考了西南联大的哲学系。同样地,我在李发模的创作中,也发现哲学对他的影响,不同的是,郑敏先生侧重对西方哲学思潮的研究,而李发模承袭的是东方哲学的精神,这种精神让他的诗歌明澈、深遂而又充满了禅趣,是用诗歌展示的“生活禅”,是用诗意展示的人生智慧花朵。正如在《该成熟了》这首诗中写道的“该成熟了,当年播种于心的/那些眼神//那些真的、善的、美的/在心上开花,陪我耕耘/那些假的、丑的、恶的/在枝上结果,给我以警醒//那些笑声、骂声、嘘声/似高山流水/淘我洗我,载沉载浮/霜洗两鬓之后,方知/那是湿润润的风,喜孜孜的云……”这些诗句就是诗人奉献给读者的“湿润润的风,喜孜孜的云”啊!
  年过花甲的诗人李发模依旧诗心不老,然而世界在诗人的心中却有另一种风姿:“世界本来不大,对某个人/仅一杯酒、一支烟、一首诗/或一灯影、一妙想、一叠稿纸/面对一些膨胀,一些阴影/扩张的那网状的天宇/不再飞蛾,独听鸟啼/淡忘忧思,冷却机遇//且静静坐在杯中,默默/绕道回到心里,空出一些灵思/像蚯蚓在土中,苍鹰在天际/疏松并空阔,余生的闲适……”这首《去杯中找回自己》,所写的情状,应该是我们进入李发模诗歌的引言,因为作为诗人皆酒仙的李发模,酒与诗是同义词,翻译一下就是“去我的诗中找回你自己”。这是李发模写作的意义,然而,能否进入,还有待诗神的指引。从生活中发现哲理和禅意,这使李发模的诗歌不因哲思深奥而把读者拒之千里,禅在生活中,哲理在日常柴米里:“两个老人在春天谈论死亡/拄着拐杖/两老身边,万物生长/蜂蝶飞翔//两个老人享受夏的宁静/听树荫之上鸟儿叫嚷/远村,是鸡鸣、犬吠/邻里,谁家女儿在喊娘//两个老人中秋赏月,两杯清茶/忆童年爱唱:‘月亮光光’……/脚下,秋虫唧唧/传说当年织女会牛郎……//两个老人在炉前交流养生/话说健康/窗外,瑞雪纷飞/迎春腊梅正刺眼地开放”这是一首很优秀的作品。《两个老人》写了两个老人,谈论生死,谈论养生,四幅春夏秋冬的画面,四种人生状态,所隐寓和引起我们思考的却是生与死/天与地/时间与空间/存在与虚无……诸多的哲学命题,而这些普世哲学命题,在诗人笔下却充满了东方禅趣。当然,有时诗人也会直截了当,说出:“万古归今/不过一笑/万物归己/不过一死”的警句,读来过目不忘,思之动魄惊心!
  诗人是自由的,在诗歌里,诗人可以和上帝对话,也可以替上苍代言,重要的是诗人对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有独到的发现:“在一种眼神里跋涉久了/一烛相思,也会让值夜的上帝/泪流满面”这个上帝是充满温情的,因为上帝也是诗人。诗人毕竟也是凡人,然而凡心不死的诗人却能和天与地对话,这种对话具有的意义,让诗人得到了应有的位置,一个天地间大写的人:“今天来的是我/而昨天来的是谁/人活着不容易/ 于时空眼里都是临时工 /在日月之门前/ 人一生仅小立而已”小立在这里的人让我们想到,“独怆然而泣下”的陈子昂,有别于前人陈子昂这个大写的人,也是一个知天命而自谦自足的人:“不知画外还有多少/ 有名与无名的山水……/ 让给别人吧,在此/ 且让我放足,独坐自己/ 我还想,在这山水中/ 安置我的山寨”前者是一种探求之重,后者是一种解脱之轻。有探求,就有明天;有解脱,更有今生。诗人可以“形而上”的神游八极,诗人更是生活中的良师益友,一个善解人意的好人:“有昨天来拖你吗?没有/ 有明天来拉你吗?没有 /那么,你好好吃早餐/ 然后洗碗 /然后去上班”是啊,这就是“生活禅”,东方智慧的禅意,不是只在古代的公案里,在我们身边处处都可以找到,这是李发模对我们的启示!
  好了,我谈得不少了,因为李发模的《这个世界与我》给了我许多的惊喜,尽管,像所有的优秀诗集一样,这本诗集并不可能每一首都完美无缺,然而,处处透露出的智慧之光,已经让我感到这本诗集独特的价值,对东方哲学和中国禅文化的承续和开掘。让我用李发模的这首小诗结束这篇文章吧——
   
   上帝也打白条,借我
   凝望的眼神
   鸟儿按了几个指印
   飞去了

   留我幻幻地想,一如
   孔雀开屏

                                 2012年盛夏于北京

                                         ——《今日文艺报》总第69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