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青布挑花

标签:
杂谈 |
兴化青布挑花工艺
挑花,抽纱工种的一种,亦指刺绣的一种针法,也称“挑织”、“十字花绣”、“十字挑花”。挑花是一种具有极强装饰性的刺绣工艺,在棉布或麻布的经纬线上用彩色的线挑出许多很小的十字,构成各种图案。一般挑在生活服装,歌舞或戏曲服装,枕套、台布、靠垫等生活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作为装饰。
在里下河地区兴化一带,也流传着一种挑花技艺——青布挑花。青布挑花最早使用的就是雪花针(现一般称“十六号针”), 绣的时候,依据花样设计,在经线上挑成花本,作为织花的依据,这种花本要计算经纱的根数,用挑花勾针或小梭子顺次将一部分经纱挑起,而后把纬纱穿过经纱的开口,逐梭交织成花纹。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说的“画师先画何等花色开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杪忽而结成之”,就是这个意思。
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和生活环境的改变,民族服饰不断被外界所同化,这一时期,许多老的挑花艺人去世,技艺传承出现断裂,同时挑花材料匮乏,制作面临困境。里下河地区青布挑花工艺日渐式微,已到了濒危状态,亟待保护和挽救。
赵蓉,目前青布挑花的唯一继承人,将给大家讲述一段悠久的里下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一
青布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是水乡农村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水乡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想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青布挑花起源于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末清初。据《兴化县志》记载:早在宋代,兴化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女孩刚懂事就跟着妈妈或婶婶做针线活,一直做到出嫁。
青布挑花不同于一般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农家姑娘在藏青色的土布上,按照代代相传的纹样样板,以白色棉线为十字交叉针法挑制成的一种刺绣。其中针脚为“×”字形的称“十字绣”,针脚为“一”字形的称平线绣。它包括团花、边花、角花、填心花等;表现手法简练、高度夸张变形、高度程式化、几何化;描绘的对象有龙凤、花鸟、人兽、虫鱼、器具及少量的文字;挑法上有单面挑与双面挑,用特技针法挑出正反两面一样的图案;品种有近40种,大至被面、门帘,小至香袋、袜带、方巾、围裙等,均为妇女、儿童日常生活穿戴和卧房内的部分用品,也有的是用于男性所需的女工制品,如褡裢、腰带、烟袋,或定情信物。
二
从小,赵蓉就和外婆生活在一起,整天看着外婆拿着绣针飞舞,她就觉得很好玩。外婆一边教她挑花,一边还给她讲有关挑花的传说。就是一根小小的雪花针也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传说在兴化林湖的隐山头附近,住着一位头发眉毛全白了的老婆婆,她每天一早起床,捡柴、栽菜、捻麻、绣花,从早到晚都忙活着。她无儿无女,自己又很节省,经常把多余的东西救济给穷人,认识的不认识的,都爱施舍。
老婆婆连忙把家里收拾了下,8个人一齐进了屋。平时她一个人住都觉得太窄的小棚子,现在挤进8个人还觉得蛮大的。仙姑正感到奇怪,却听那女的说:“老人家,我们有几位还没吃晚饭,不知你还有什么东西可吃不?”她觉得耳熟,抬头一看,就是早上的那位姑娘,再仔细看另外7个人,其中有2个就是中午的叫化子。老婆婆不觉暗想:你们只是没吃晚饭,我都一天没吃东西了。但想归想,嘴里连忙应着:“有!有!还有一只报时的叫鸡公,你们饿坏了吧,我杀了它给你们充饥。”说完就忙着烧水、磨刀、杀鸡。
一个大胡子、黑脸的老倌子连忙说:“这个容易。”在门口捡乐个柴棍子,搓乐几搓就变的头发般细,然后放在桐油灯上烧红,再往天上图抛,飞舞的雪花落在烧红的针杆上,发出“嗤嗤”的声音,在一股蓝烟中,一根银光闪闪的小绣花针就出现了。
老婆婆拿着这个雪花针,绣花又快又好,而且针也很坚硬,不论绣什么,都不弯不断。她想,如果兴化所有的人都用这种绣花针,那该多方便啊。仙姑就凭着记忆,磨了几口雪花针,送给村里的绣嫂。“雪花针”也由此传开。
三
青布挑花的主要原料是当地的家机布,又叫大布,这种布被染成青色作底,艺人依靠一根针、一根线在上面交替挑绣各种图案。青布挑花是用白线挑绣,用针将白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在网格上,形成立体感强的图案。青布挑花富于变化,各种团花、填花、边花、角花构成图有千百种之多。青布挑花全凭农家妇女一双慧眼和巧手,循土布的经纬进行徒手操作。其立意巧妙,布局合理,图案古朴繁杂,左右对称,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挑花时行针的长短、用线的松紧,均需一致。繁密处针针相套,不现底色,简练处仅一支花,几条线。在主体图案两边,配以用红、黄、绿等七彩丝线挑绣的彩色花饰。整件挑花画面黑白分明,疏密有致,动静相济,色彩对比鲜明,“远看颜色近看花”,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既有青铜饰纹的高古,汉砖瓦的粗犷,宋瓷的典雅,苏绣的细腻,剪纸的简洁,织锦的华贵。深沉的藏青与纯静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古象的文样。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
青布挑花将不同视觉的物象做奇妙的艺术处理与组合,构图均衡或对称。如用树木花草变化的图案组合并按几何排列做主体图案,显得整齐大方;有时在一块绣片中要挑几十种花纹,自由、不规则地组合成主体图案,或花中藏花,或把几只鸟、昆虫等自由组合成花;或几只鸟共一个翅膀。这样的精巧构思,使整个图案具有丰满富丽的充实感,形成热闹气氛,使主题得到充分揭示,并获得良好的装饰效果。
四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乃服》记载说:“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杪忽而结成之,张悬花楼之上。即织者不知成何花色,穿棕带经,随其尺寸度数提起衢脚,梭过之后,居然花现。”用这种方法,当时的挑匠可以挑出画师在纸上画出的任何一种复杂图样。
青布挑花技艺分明挑和暗挑两种。明挑是正面挑,正面看;暗挑是反面挑,正面看。明挑的针法易学,使用最普遍;暗挑必须经较长时期锻炼,技艺熟练才行,只个别地区使用。现根据花纹的创新情况,针法谙练程度和作品精粗,分为三类:
第一类:花纹基本上是几何图形,它的基本形式是几根平行长线并列,其中有在双根平行长线之间加横线而成若干方格的,有折作“U”形的,有作单线或双线菱形的,有大方格套小方格而呈“回”字形的,有作多根直线交叉成网状的,等等。各种形式中间如有较大空隙时,即挑小花填满。小花也是基础花纹,常见的有:×、#、十、口、回、V、和小圆点、旋涡等。这些多半是传统的基础花纹,少有变化。挑花的两根平行长线,必须加挑若干个方格。传说方格代表祖先原居住的田园,因为他们的远祖被迫迁徒,留恋原住地而作此。方格中的红布条代表鱼,花纹代表田螺和天星,弯条代表树木。这些都是纪念性纹样,不得随意更改和遗弃。但可将基础花纹连接起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爱,挑成各种上下左右对称的花簇、块花、团花和条花等,不作限制。
第二类:挑平行长线并在其中加横线而成许多方格,与第一类同,并有第一类的基础花纹。但基础花纹还有圆形、半圆形、葫芦、圆勾、圆勾藤串、S形、花瓣、旋涡、小圆圈、梯形等。因挑半圆曲线,一些地区便挑出奔马、飞蝶、人物等形象。有些地区是挑花和刺绣配合应用,多数是以桃花为框,刺绣填满其中。挑、绣结合多用于花朵、家禽、大旋涡等。这类的每一簇花都左右对称,也有上下左右对称的。常见的是:全幅花纹左右基本相同。一些地区的全幅花饰,全用旋涡、半圆、曲线等花纹布满,乍看似无规则,但两对角常互相对称。这类花样,大部分属于传统花纹,只一小部分作过改革。上述第一、二类的挑花,各有部分地区用粗布作底,彩色粗线(少数用白底黑线)挑成,工艺较简便,花纹粗犷。
第三类:在传统花纹和桃花工艺的基础上,作了较多改革。基础花纹较前二类为多,挑花工艺也较前二类精湛。据粗略统计,基础花纹有30多种,已大大突破原有种数。挑花技艺也作了大胆改革,改传统方法的正面挑正面看为反面挑、正面看。挑出的花纹,大别之有两种:一是几何图形,全面布满,工艺精湛,色彩艳丽,但基础花纹较少。另一种是团花,即挑若干基础花纹联合成花簇,再由若干花簇合成团花。花簇和团花,上下左右的花纹都互相对称,基础花纹最多,工序也最复杂。成品的花纹有疏有密,花簇有繁有简,互相辉映,典雅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