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为了让更多的朋友了解辽西奇石,应我的朋友陈长华之约,在我的博客中展示辽西奇石-南票石,以专题的形式,陆续发出,希望朋友们喜欢!
辽 西 奇 石-南 票 石 简 介
辽宁省观赏石协会
陈长华
2008年3月16日
南票石是新发现的观赏石种。具“形体雄放,风骨峻拔,构成诡秘,气韵生动”四个显著的美学特征。其中“构成诡秘”为南票石所独有。为便于日后的交流,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辩析、阐述。
南票石的构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因“两个因素”相互作用,又具体地体现为“五种反差”。
两个因素就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可以表述为最初的地质沉积时期,燧石、硅化灰岩侵入石灰岩床,形成共同赋存。后天因素可以表述为由于自然力、人力破坏,石灰岩与燧石、硅化灰岩一同剥离母体,在自然界产生“异步风化”的现象。
第一种反差是“质”的反差。一般而言,在南票石藏品中石灰岩所占比例较大,故称之为主体;燧石、硅化灰岩所占比例较小,故称之为客体。因主体石灰岩密度较低,石质粗疏,易于风化。风化后质感较为柔和。而客体燧石、硅化灰岩密度高,石质坚硬,极耐风化。风化后质感坚冷。主体与客体,在观赏者的眼中表现为明显的质感反差。可以理解为艺术品因采用了两种不同材质,为观赏者带来了反差强烈的审美感受。
第二种反差是“色”的反差。主体石灰岩经长期的自然风化后,石肤表面多呈白或灰白色,为灰色系。客体燧石、硅化灰岩经风化后石肤表面多为浅黄或黄褐色,属冷调黄色系。灰色系在视觉上表现为内敛、平静、含蓄、温和;冷调黄色系在视觉上表现为张扬、亢奋、雄悍和冷峻。两种色系的反差强化了视觉上的冲击力,进一步丰富了观赏者的审美联想。
第三种反差是“线、面”的反差。主体石灰岩因石质粗疏,风化作用显为强烈,边线柔和、流畅,面有起伏。面与面交接处有圆滑的自然过渡。富有层次感、韵律感。主体表面常有龟纹、孔、洞、裂缝等生成。多有细腻的刻划、表述。客体显得生硬、冷漠。边线、棱角锋利如刃,表面多为硬生生、齐整整的创面,如斩钉截铁般的毅然决然。
当视线长久地停留在南票石身上时,观赏者就会觉得主体石灰岩灰白色的起伏有致的层面下散发出无比亲和的慈穆、安祥,那种平易的温和,甚至鼓励你企图读懂她走过远古沧桑后依然温暖的情怀。可是不小心间,将目光停留在坚冷、峻漠的客体表面时,就明显地感觉到一种反弹的拒绝,仿佛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第四种反差就是“几何体间”的反差。南票石是由数目不等的、不规则的几何体随机无序组合成的空间立体形态的审美对象。在任何一件南票石藏品上,主体与客体间几何形态存在明显的反差。视觉上,主体处于被动,客体处于主动。客体以各种方式、各种形态任意侵入主体。将主体分割、裁截。明显地表现为霸气十足的王者风度。肆无忌惮、横冲直撞。或集中轰炸、或分散游击、或队伍整齐、或零枪乱弹。总之,极尽所思、极尽所想、极尽所能,原则就是绝不重复、绝不客气。因此强调、突出了南票石的动感,使南票石本身具备了强烈的美学诉求欲望、功能。
第五种反差就是“主体和客体间”的反差。尽管主体被客体任意分割、裁截,但主、客体却能非常和谐、融洽地排列、组合。绝不突兀,绝不显得违拗。相反,正是由于客体的侵入,才打破了主体本身的单调、沉闷。没有了规整,没有了划一。但却一样的生动,一样的活泼可爱,一样的雄健、壮美。变化与统一,正体现了艺术的基本规律。
因为“异步风化”,风化就被岁月夸张了,主体被一层一层地剥离,一天一天地磨消、内敛。试图收拢到不能再收的程度,最后拥有了一个封闭的、丰满的、精致的空间,这空间是灰白色的,可以触摸的,里面是温热的。这空间是温馨的,满有人性的,因为这是盛满生命的空间。客体呢?依然挺括、依然张扬、依然强悍,依然峻漠。“异步风化”没有改变他的形状、品格,就是岁月也只能在他的脸上无奈地涂抹了一层沧桑的颜色。坚强的臂膀奋力地伸向四面的空间,试图扩展到不能再扩的极限,最后终于支撑了一个开放的、空灵的、粗旷的空间。这空间是褐黄色的,可以感觉的,可以仰望的,但无从触摸的。这空间是峻阔的,满有活力的,因为这是精神的空间。
就这样,主体、客体共同构成南票石形体的同时,又各自拥有着属于自己的空间。主体空间是封闭而真实的,客体空间是开放而空灵的。如正常生活中的人一样,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即有生命的空间又有精神的空间。南票石的“构成美”就在于“一个形体、两个空间”。两种因素、五种反差雕镂南票石“构成美”的同时,最终也创造性地构筑了南票石“一个形体、两个空间”的独特结构。
这种异乎寻常的构成方式,迄今为止,仅见于南票石。尚不被普遍理解、认识。展场上,常常听到一些人私下议论说:这石头是人工粘的。用白水泥、特殊的胶水就能做出来。只是有的容易粘,有的不容易粘。笔者听到后,也觉无奈,因为任你怎样解释,怀疑的人仍是不信。可是笔者收藏的近万件南票石,哪一件不是从山上小心翼翼地背回来、抱回来的呢?
经过长久的思索后,笔者发现南票石给观赏者带来的审美判断、审美感受存在两个阶段。一个是初级阶段,一个是高级阶段。在初级阶段里,观赏者认为南票石不是自然界的石头,是人工粘的,有一定道理。是用什么粘的呢?材质有两种:白水泥、特殊胶。怎么粘的呢?方法有三种:叠、镶、粘。这样的“人工”石头带给观赏者初级的审美感受是怎样的呢?就是“畸、假、浪”。先说“叠、镶、粘”。
叠:就是一层加上一层,重复。不错,南票石的确有这样的结构特征。两种不同材质,交错叠列,如同儿童手里的积木一样随意组合、摞叠,没有比例,没有概念。只顾一层一层地码上去。如《佩云》、《待月》、《玲珑塔》等,按疑议者的说法,这样的“作品”属于好“粘”的一种。
镶:就是将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不错,南票石果然有层状的结构。在“异步风化”过程中,燧石、硅化灰岩保持了最初的轮廓特征,较石灰岩凸出、外拓许多,少的厘米之内,多的十厘米之外。仿如花边、塔檐。的确有嵌入或浮雕的感觉。按疑议者的说法,这样的“作品”属于好“粘”的一种。如《人》、《五福迎宾》。
粘:就是用黏的东西使物体连接起来。想一想,此点与上述的“叠、镶”一脉相承,如出一辙,是最好“粘”的了。比如《简单》、《一将难“球”》,有些疑议者笑对笔者说:你咋没好好粘呢?
通过上面对“叠、镶、粘”的论述,不难理解南票石的“构成美”是由“叠、镶、粘”三种不同方式完成的。“叠、镶、粘”本身就从三个方面对南票石的“构成美”做了进一步的注释。
接下来就讲经过一番的“叠、镶、粘”后,南票石带给观赏者最初的审美感受是什么呢?是“畸、假、浪”。
畸:指不规则。具体地是指南票石的个体形态不规则,总体排列、组合形式的不规则。随心所欲,无规无矩、浪漫天成。如《天门峰》、《弄影》、《不周峰》。
假:指不真实的、虚伪的。凡是牵扯到“叠、镶、粘”的南票石都让人觉得“假”。越是精品的南票石越显得“假”。也许是因为独特的构成,南票石才显得“假”,“假”是南票石的显著特点。如《简单》、《一将难“球”》这是再“假”不过的了。
浪:指没有约束。南票石的构成已经没有了规矩,自然也就没有了约束。龙飞凤舞、天真灿烂,胸中丘壑,即便是恣肆狂野、荒诞离奇、处心积虑,在这里也显得百无忌惮、了无挂碍。无限的空间给创意带来无限的灵感,每个形体却又出人意料地诡秘、完美、生动。笔者认为需要明确指出的:“浪”是从东北地方戏“二人转”里“化”出来的。“化”也是一种感悟,一种审美意识的觉醒。“二人转”就讲一个“浪”字。“浪”体现了一种风情、风韵、风致。是一种欲言还止、欲语却休的主动表达,显弄的情态。这样地理解,便于审美的互动。于南票石而言,就是每件藏品所体现出来的动感、动势、动量,以及蕴藉在其内的活泼的、生动的生命激情。在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的细微处却是别具匠心的,正所谓“粗中有细”。每一细致之处都深刻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构思、文化内涵和生生不息的探索精神。重要又可喜的是,恰恰是这样“粗中有细”才使南票石具备了雄昂的气质、张扬的气息、沧桑的质感、夺人的气势、生动的形象——极强烈的美学诉求功能、欲望,极强烈的艺术渲染、感染力。因为简单而精奥、因为生动而深刻。一经审视便不会忘记,那坚硬、峻漠的燧石、硅化灰岩努力支撑着的那个不曾被“风化”的空间,极强烈地震憾着观赏者视觉,雄健夺人的阳刚之美深深地留在观赏者生命的印记里。如同镶嵌在柔和的石灰岩主体里一样,定会牢牢地镶嵌在观赏者的心头。那是任凭沧桑岁月也无法抹平的感动、震憾。
南票石“输于质、逊于色”,这是定论,无需探究。但南票石正是因为这两个看似致命的缺陷,才因“两种因素、五种反差”经错综复杂的排列、组合后,才形成了“一个形体、两个空间”这样如此罕见的“构成美”。“构成美”成就了南票石,因此南票石便也自豪地拥有了“构成美”。“叠、镶、粘”也好,“畸、假、浪”也好,那些只是审美初级阶段的浅显的认知。世人种种怪异的、怀疑的目光打量不出南票石本身所具有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更打量不出南票石“构成美”的背后所蕴涵的南票石整体文化精神和内涵。南票石以个体间极具活力的艺术形象,在总体上呈现为强烈艺术感染力与深邃美学内涵高度和洽的一致性。做为一个独立的石种,南票石应有其自身统一、精细的鉴评标准和严谨、完整的鉴赏理论体系。尽管目前存在不足,但完善的进程却不曾停止。固然,这一切都得益于对南票石“构成美”的深刻认识、理解。更得益于中国观赏石文化健康、规范的发展。
艺术重在差异、区别。艺术提倡个性。对艺术共同的追求,并不是指向一种彼此间简单的比较、判别、衡量。对艺术的尊重,并不防碍对个性的尊重。同样,也不排斥对艺术不同的理解,对艺术风格因人而异、因石而异的艺术追求和美学主张。
正是由于南票石的“构成美”才赋予了南票石“一石多境”的审美特点。通常讲的“移步换景”在南票石身上就可以得到极详细、极清晰的注释、演绎。一件南票石因观赏角度的不同,便有不同的观赏面。不同的艺术形象又直接影响了观赏者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由此引出了南票石审美主题的“不确定性”。正是因为有了“丰富性”才导致了“不确定性”。多个观赏角度,足以使一件南票石产生多维度的审美空间。这个多维度的审美空间又进一步直接影响观赏者丰富的情感世界。在观赏者的精神空间产生更多不同的审美联想、审美感受,因而激发观赏者进行多维度的文化思索。
艺术造型的多面性,审美空间的多维度,使南票石本身富有激发观赏者审美感受、审美经验的活性。也正是因为远离了具象,南票石的艺术形象才显得丰富、生动。没有了即成的模式,没有了固定的形象,没有了或淡化了单一的、确定的主题后,南票石才具有了多主题、多维度、多造型的艺术特质。具备了较为宽泛或泛化了的审美感受。尽管这种现象在其它石种上也时有反映,只是南票石显得较为突出、明显。这便也揭示了观赏石作为发现艺术的本质属性,即无意识创作成就了最自然、最淳朴、最生动的艺术形式。
尽管南票石是由数目不等的不规则的几何体随意、无序地组合、叠列而组成,但内在的联系并不被分割。多个观赏面“一石多象”的艺术特征,并不影响南票石任何一件藏品艺术性的完整,并不影响南票石整体审美精神的一致。“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奇特的构成方式不仅使南票石具备了别开生面的观赏性、艺术性,“构成美”的本身也是一种别具匠心的结构,且具浓郁的建筑美、诗词的韵律美。可以说,“构成美”成就了南票石、造就了南票石。因为“构成美”使南票石表现出了与其它石种有明显区别的艺术风格。
南票石的开发、宣传不仅是中国观赏石种类的丰富,南票石的“构成美”也将是《观赏石鉴评标准》的进一步完善、中国观赏石鉴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纵观中国观赏石界,与时尚的鉴赏理念相比较,显得并不随和的南票石又将其独特的“构成美”公告广大石友,希望能够得到广泛的交流,并深望引为同调。
以上,仅是笔者本人几年来在欣赏、品鉴南票石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抛砖之言。有些观点或有失偏颇,或流于违拗,恳请方家指正,以便进一步的商榷、探讨。
(编辑:石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