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合理/教室别恋》,瑞典,威德伯格导演,1997年

标签:
杂谈 |
分类: 歐羅巴,歐羅巴 |
http://s6/middle/5086ffe5g98300492a0a5&690
又细细品味一遍,觉得是一个特别好的关于少年人成长的心理片,找了些资料,说是导演威德伯格拍此片把现任的老婆、前妻所生的儿子用上了,大概是为了拍情色场面便于沟通,但我重看以后,就感觉片里的情色不但没有多余,而且它本身还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是男孩史迪寻找未知世界的一个路标,是他攀越人生山峰的一道大大的坎。
43年的瑞典马耳莫,一个中学里的女老师和学生相恋了,成因还有点复杂,老师是因为婚姻生活的不如意,学生是因为对异性的成熟一面的热切向往——其实他们班上的男生课里课外都在讨论性的问题,而教育体系里这一环却缺席了,再加上收音机里传递的战争消息,这就大致构成了男孩的成长环境。这场游戏般的恋情很快变味了,因为史迪在老师家里遇见了老师的丈夫,一个棉纱制品(主要是女性内衣)的推销员,他居然对于这个小小的第三者并不在意,反而向他灌输古典音乐的聆听感受以及尼龙制品对他的行业带来的毁灭性影响,其实影片的后半部分,女老师的身影已经淡出了史迪的眼睛,他在那个奇怪的丈夫那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精神支柱。
所以现在可以来一个小结:一个懵懂少年,先是受了异性美的吸引在一个不道德的对象的招领下完成了性启蒙,然后在另一个的带领下完成了精神的启蒙,同时他哥哥潜艇沉没的噩耗再次促成了他家庭身份的成长,他在精神上做出了成长以后的决定性抉择——拒绝了毕业证书,而是把教室讲台里的一捆工具书偷了回来,学校的校训“敬畏上帝是智慧之始”于是对史迪赋予了如下意义,这是一个已经迈进智慧之门的孩子。至于情色,在此已经由被追恋到了被弃绝的境地。
影片的细节布排极为出色,可以说是细节——传递人物情感变化的细节构筑了影片的血肉,也是它令人赞叹不已的地方,也许你可以拒绝接受这样的成长叙事,但你无法对生活化的影片构成表示怀疑。
再来说说影片的音乐。
本片大量用到了古典音乐。史迪被女老师吸引的场面多次出现的女声咏叹调,是亨德尔歌剧《Rinaldo》里的 “Lascia Ch'io Pianga”。我以前记得叫“拔除芒刺”,也有叫《让我哭泣》的。这个咏叹调《绝代妖姬》里阉人歌手Farinelli也唱过,令女子听到情欲勃发,不能自持,那似乎是男女之情的美丽的赞颂之声,男孩情窦初开,身体的欲望在体内汹涌,年龄和身份却不允许他的爱有释放的通道,他因之痛苦,用了此曲,就不能有其他选择了。
史迪和老师老公的第一次会面,听的是老柴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后来听马勒第五的小柔板,后来是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的次乐章,在这个段落,推销员大哭,说他不能相信这个语言和希特勒所操的是同种语言,再后来是马勒的《悼念亡儿之歌》,史迪受他影响回家买了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OP.130)来放,和父亲发生争执。我记得宁波当年有个报纸每星期推荐一个电影,那个写手说影片里用到了贝多芬的交响乐,恕我耳迈,似乎并没有听到贝多芬的交响乐。当时的确是看了那文章去买的VCD,所以现在还是要谢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