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
http://s1/middle/50860a3dtb0ce91f9dbd0&690
在该如何教育我的孩子的问题上,我隔三差五地就得纠结一番,因为我一直在应试教育与快乐教育之间徘徊。从感情的层面上来讲,我十分不愿意让孩子卷入应试教育的漩涡,但是现实却一次次地鞭挞着我的美好愿望。
在我的身边有不少妈妈跟我强调过奥数的重要性,这些且不说,就连璐爸也被“教育”了。有一次璐爸出差回来,很认真地跟我说,如果孩子不学奥数恐怕不行!璐爸的此番言论源于他跟一位强悍父亲的交流。那位父亲说,不学奥数,小升初基本无望,现在的形势就是小升初比考大学还难,还紧张……我之所以说这位父亲强悍是因为他一直跟儿子保持着相同的步调,儿子的学习材料,他必有相同的一套,同步学习,同步辅导。璐爸的话自然引发了我的紧张情绪,但我跟自己说,冷静,冷静,孩子还小,也许可以再等一等,等孩子再大点,承受力再强点的时候再考虑不迟。
在小璐一年级结束的那个假期,有一位妈妈非常感慨地跟我说,她的快乐教育失败了,原因是孩子没能考上一个相对理想的中学。在小璐二年级结束的那个假期,又有一位妈妈跟我痛说,她的快乐教育失败了,因为当她拿着孩子的无数奖状信心满满地去报考那些好中学时,发现自己孩子所有的成绩根本就无法与那些“牛孩”相比,就连负责报考的老师都向她们投来一种异样的目光。
终于,我动摇了,在我认为小璐不具备数学天赋的同时,我跟自己说,也许应该相信孩子的潜能。我终究是落入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套路里。在小璐上三年级的的时候,我给她报了华数,之所以没报奥数是听从了老师的建议,说如果之前孩子没接触过奥数的话,先从华数过渡一下。从此,小璐也加入到了周末的课外辅导大军,课外辅导学校的火爆场面我就不多说了,仅“可怕”二字足以概括。小璐的小姨总是不失时机地嘲讽我一句,你的快乐教育哪去了?
好吧,算我投降,之前种种的心路历程先不说了,还是说说现在吧。小璐的华数课家长可以全程陪同,有不少家长都非常认真,在课堂上一丝不苟地做着笔记。而我只带了耳朵和一本小说,关键点的地方听一听,其余的时间就躲着看书。万万没想到的是,我这关键的一耳朵真的很派用场。不对,与其说关键的一耳朵派用场不如说这华数的课程很派用场。
最近小璐要期中考试了,老师收集了一些卷子让孩子课下练习,昨晚小璐在做完了第一套后跟我说:妈妈,有一道题不会做。我接过了小璐递来的卷子,通读一遍题目后立马眼前一亮,我对小璐说:这不就是你们华数老师讲的那种“带鱼”(带余)问题嘛,就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做啊。小璐琢磨了一下(看来对华数问题还不够敏感),也发现了端倪,后来我们一起努力,没用五分钟就把这道题给搞定了。
哎呀,我不得不佩服啊,学了就是管用!想想咱们考试的题型,基础题和综合题算是给足了学生拿分的机会,拉开差距靠什么,主要不就靠这提高题吗?如果拿了提高题的分,岂不是又可以将许多的人甩在身后?也罢,既然上了贼船,就既来之则安之吧。只是我得提醒自己保持平常心才好,不要因为小璐学得不够好,或者在今后的选拔中失败了,而将种种的不是怪罪在孩子身上。
昨天看到了手机报中的一条《“幼升小”咏叹》:“随着升学压力的不断加剧,应试竞争早已从小学阶段下移到了学前阶段。家长们为了将来的“小升初”、“初升高”,以及最后的高考,在“幼升小”便开始发力。每一个新学年开始,不少幼儿园大班都会流失一部分孩子,孩子纷纷进入了“更能教知识”的学前班,或者一些培训机构的幼小衔接班。因为担心“怕落下”,家长、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都在向应试教育倾斜,毫无抵抗能力,年仅五、六岁的孩子只能默默承受(中国青年报)”
好一个“毫无抵抗能力”,好一个“默默承受”,看到这些只有一种感觉——心绞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