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其实我们很难用“好”和“不好”来简单地评价中美之间谁的教育更优,因为不论哪种教育都是融合了它存在的环境,以及传承了本国历史文化的结果,也就是说既然这样存在就必然有它的合理性。
先拿美国来说,追溯历史根源它的人民来自世界各地,也因此结合了多种不同的文化、种族和宗教,所以这个民族没有太多历史的束缚,他们的思维和言行也都表现得更为自由,在教育的理念上他们更喜欢放养,孩子们也因此锻炼了素质,并得到了比东方孩子更多的乐趣。
而中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科举制度就存在了上千年,这个制度意味着选拔,被选拔的人意味着优秀,优秀意味着有前途。则对于国人来说,读书是件大事,只有读好书才能有出息,可以为官,可以报国,可以出人头地,可以光宗耀祖......在这样传统观念的驱动下,国人的教育更讲究从严,我们的孩子也因此被雕琢,优异的成绩成了他们最好的名片。
随着地球的越来越“小”,中西文化终于出现了碰撞,让中国的妈妈看到,原来教育还有另外一番天地。当中国的妈妈对上学的孩子说“好好学习,认真听讲!”的时候,西方的妈妈在对孩子说“宝贝儿,玩得愉快!”当中国的妈妈以孩子的优异成绩引以为豪的时候,却发现西方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更胜一筹......不得不说这样截然不同的方式和结果让我们感到了困惑。
但我想说的是,不论我们如何教育孩子,首先要以我们所处的环境为基础,比如我们本应该有的礼仪、习惯,比如根据目前的教育形势,我们需要做的各种努力与准备等等。我有一位大学同学,商海沉浮近十年,突然开始进军教育界。在一次的彻夜长谈中,我们谈论了很多关于教育的问题,其中她谈到了一群特殊的妈妈,这些妈妈带着孩子漂洋过海,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她们开始左右为难,不知道该选择中国的教育,还是该选择西方的教育。我当时给她的答复就是,在哪里生活就选择哪里的教育,因为我们需要教给孩子的东西远远比知识更多,我们需要孩子适应,并融入他所成长、生活的社会。
其次,我要强调的是,“以所处的环境为基础”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理念就这样一成不变下去,我们有责任去发现、并总结出更科学的方法,让其更适合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事实上中国的妈妈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她们变得越来越理智,越来越成熟,她们力求在中西教育的方式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平衡点,来让我们的孩子在相对快乐的氛围中,尽量拥有好的成绩、得到更综合的锻炼。而我也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的妈妈开始对孩子的分数变得更为宽容,而对孩子心灵的成长变得更为关注。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这次话题的主人公蔡美儿,虽然她是华裔,但她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全部代表现在的中国妈妈,在“中美妈咪爆育儿论战”的微博专题中你可以看到如下的调查结果。
http://s11/bmiddle/50860a3dt9a7b1b8f884a&690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不准在外过夜,其余的大部分人都选择了“以上10项我都允许孩子做”,这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在投票的人里肯定也有不少中国爸爸,但我想这不会影响我们讨论的主题,相反我更认为这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一大进步)。
其实在看到此调查结果之前,我就已经被一个四年级男孩的妈妈震撼了一次。在一次工作之余的闲谈中,她告诉我,在他儿子上四年级的时候,她果断地停掉了儿子所有的课外课,因为她发现课外课把孩子弄得很疲惫,就拿奥数来说,孩子在奥数班里的表现一直算不上优秀,别人考八、九十分,她的儿子永远考六、七十分,让她的儿子很有挫败感,奥数没有带给孩子快乐,反而让孩子感到痛苦。为了让孩子重新找回快乐,她毅然决然地减掉了孩子身上额外的负担,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摆脱了课外课之后的儿子在学校的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另外我还想说一位中国爸爸,他是我国著名演员陈道明,他对女儿的教育理念也一样触动了我。他说:“我对女儿的教育特别简单,当时她出去留学的时候我就给她三句话,第一句话是要愉快,第二句话是身体要好,第三句话才是尽量学习好。我为什么把学习搁在最后,我觉得人的一生愉快最重要,这个不在于你生活的水平高低,也不在于你生命的长短。愉快了一生,这是质量,然后尽量身体好,因为保重自己的身体,是你愉快的一个基础。宝塔尖永远是一小部分。你要把鸭子赶上架挺难的,凤凰落在地上还是凤凰,鸡搁在墙头上还叫鸡。”
一个是普通人,一个是名人,但是作为父母,都不约而同地将孩子身心的快乐放在了首先考虑的位置上,这在如今我国沉重的应试教育面前,在残酷的小升初、中考、高考面前不得不说这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智慧,一种豁达,更是对我国教育体制的抗争。我们的价值观应该被改变,我们对成功的定义也应该变得更宽泛。
最后,我想说是,在慢慢地育儿路上,更不要忘了对我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传承。让“仁、义、礼、智、信”贯穿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
因此,我给自己订下了三个育儿原则:第一,爱好从性;第二,成绩从智;第三,人品从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