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h1n1疫苗品牌国药品牌甲流品牌中国王永杂谈 |
分类: 品牌观察 |
截至到写这篇文章,百度新闻的搜索排行榜中的“H1N1”的搜索量是47万多篇。当甲流疫情正在肆无忌惮的席卷着2009年的冬天,除了全国人民的焦点都在与我们自身的安危纠结在一起时,外资药企对中国疫苗市场的关注度也在迅速升温。
外资渗透重写在华版图
外资医药大鳄终于要对中国疫苗市场这块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地带开始抢夺一杯羹了。
2008年底,GSK宣布和深圳海王英特龙(Neptunus)合作成立一家合资企业,研发、生产、销售人用流感疫苗、狂犬疫苗等。今年10月,GSK再度出手,与江苏沃森公司组建合资企业,研发并生产面向中国市场的小儿疫苗。
几乎与此同时,GSK在全球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法国赛诺菲巴斯德,已经先行一步,斥资近7亿元在深圳投建年产2500万剂疫苗的生产基地。
2009年11月3日,瑞士制药巨头诺华制药公司,以8.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浙江天元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85%的股权。
目前世界三大疫苗生产商已齐聚中国,并且正实现着从以往进口疫苗商的定位到在华生产和制造的身份转型。正是国外企业看中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与未来发展,无论是采用合作抑或并购的方式进入,已经是必然趋势。借并购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逻辑是,可直接收购国内企业免去复杂的新药审批流程和投资新厂带来的资金风险。但短期来看,这些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仅能局限在相对高端的自愿接种疫苗领域,对中国本土疫苗生产商们无法造成太大冲击。
但卧榻之侧已有他人鼾睡,中国自主疫苗品牌还能否高枕无忧?
一味提价不如修炼内功
驱赶羊群的狼,能否促使羊群不断奔跑而增强羊群的膘肥体壮?以市场资源丢失的代价换来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产品竞争力,中国民族疫苗企业的成长让人不免感到辛酸与怅然。
加入世贸多年的中国企业,久经外资袭击的考验,当初的恐慌似乎渐渐消退,转而替代的是反思与还击。对于外资药企入主国内疫苗行业的风潮,部分人士希望依靠国家提高对国产甲流疫苗的收购价格,来弥补国内企业在这一空档的损失。
但有没有想过,相对于利润率本来就很高的季节性流感疫苗市场,妄图通过提高自身的身价,来遏制外资收购中国疫苗企业的做法,未免让人有自我炒作的嫌疑。笔者认为,中国药企一味提价,抬高门槛不让狼进来的做法远远不如“退而结网”,整合资源优势、研发新药提高药品质量、强化国家药品监管力度、保障国人用药安全、铸造属于国人自己的疫苗品牌等行业策略让人感到更加务实,也是对外资侵入最实之有效的还击手段。
或许,外资企业的经验、技术、研发能力略胜于中国疫苗企业一筹,中外合资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药品的选择与弥补国内疫苗药品企业生产力不足的弊端。但外援之水难解近渴,更不是长此以往国人依赖的救星与仙丹。
中国病人最终要相信的还是我们自己的疫苗品牌!
中国疫苗企业的成长依靠的绝不是外资争夺中国份额的恐吓,更不是关起门来一家独大,而是苦练内功、自我壮大才能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给每一个中国人打上一针“中国造”的强身与强心的“品牌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