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抢购LV是件丢人的事
(2009-05-06 01:38:37)
标签:
盲目抢购lv丢人自主品牌品牌文化品牌价值品牌中国王永财经 |
分类: 品牌观察 |
盲目抢购LV是件丢人的事
近日,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根据调查的数据,列出10个全球最强奢侈品牌,法国名牌路易·威登(LV)排名榜首,品牌价值达194亿美元 (约1324亿元人民币)。
我们知道,现在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市场不景气,但LV仍能一枝独秀,让人不得不惊叹,奢侈品的魅力无限。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一是消费市场很固定。奢侈品有其相对固定的市场,而且忠诚度很高,他们愿意购买一个3000美元的LV包,但不会购买10个300美元的普通包。更重要的是,他们日常生活基本不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充其量是资产缩水,不至于日常消费缩减。
二是品牌价值很稳定。世界顶级奢侈品的发展史是比较漫长的,它的悠久历史、深厚内涵、精致工艺、贵族气息都是品牌的附加价值。来自法国巴黎一百多年前的LOUIS VUITTON(读音是“luyis vitton”,简写为“LV”),它的第一代创始人是十九世纪一位法国巴黎专门为王室贵族打造旅行行李箱的技师LOUIS VUITTON,他制作的皮箱技术精良,在当时的巴黎名气非常响亮,后来这LOUIS VUITTON名字更随着它的商品传遍欧洲,也同样深受欧洲王室贵族的欢迎,进而使LOUIS VUITTON成为皮制旅行用品最精致的象征。
如此看来,“奢侈品”的贵是“讲道理”的;然而很多国内的消费者却“蛮不讲理”,喜欢“凑热闹”、“讲排场”、“拍阔绰”,看着别人买了个LV,也觉得这包好——先不说别的,首先它贵,一般人买不起,我就能买的起,这可不就显得我有身份,有地位,有面子呗!所以就出现了国人抢购LV的壮观场面。
但是,这种炫耀式、攀比式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方式。今年2月份,我在英国爱丁堡的一个LV专卖店里,看到同行的4个中国企业家“疯抢”这里所有的LV包。服务员为了避免争执,索性将包分为4份,1人1份,这才把问题解决。这听起来多少有些啼笑皆非,我后来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买那么多LV,他们说一是便宜,二是档次高,大家都买。我再问,你们是否了解LV的文化和历史,他们却一问三不知。
其实,奢侈品卖得是“品牌文化”和“尊贵的享受”。就像LV,它不是卖包,是在卖法国的“贵族气质”,一种无可复制的“高贵”。我从来没有买过LV,以后也没有打算买LV。因为我根本不崇尚法国的“贵族气质”。
而如果仅仅就包的质量、外观和个性化而言,我觉得,现代工艺已经让这种差距变得微乎其微。倘若仅仅买包的基本属性——装东西,我倒认为还是很久以前镶着“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的帆布包结实,且便宜,何乐而不为。
事实是,很多消费者盲目消费,崇洋、从众心理严重,看着别人有了好的东西,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先弄来再说。今天,芙蓉买了一个LV包,菊花看到了,心生羡慕,求老公好几次才心花怒放。但人家芙蓉买的是包的品味和气质,而菊花得到的是只是面子的好看和虚荣的满足。或许,菊花根本没听说过当年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豪华客轮被打捞上来时,随许多绅士贵妇一起沉没的LV旅行箱居然毫发未伤这样的品牌故事,那些爱慕虚荣之人怎会知道。不过,这或许只是品牌营销的一种手段。很多年前,西方的贵妇早就以拥有一件中国陶瓷或中国丝织品为荣。所以要说文化,恐怕全世界没有几个国家能和中国相提并论。
话说回来,我不反对消费奢侈品,更不反对消费洋货,只是反对盲目消费、崇洋消费。如果是基于品牌文化认同、品牌价值认可的理性消费,我们举双手赞同。但事实是,这样的非理性消费往往占了相当一部分,而且害人害己。比如宝马,许多挖煤的暴发户争相购买,让自己的炫富心朝纵深发展,崇尚金钱第一,害己;由于买宝马的暴发户增多,给品牌联想渲染了一层“暴发”色彩,对宝马品牌的年轻、活力带来了明显冲击,害人。买LV的消费者中,恐怕不乏暴发的“煤老板”。即使不是真的暴发,也要弄个假的LV显摆,这就有点丢人的。
倘若经济许可,品味相当,钟情于触手可及的奢华,这无可厚非;
若自主品牌不能满足你的特殊需求,再求助洋货,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在同等条件下——在价格、质量、服务都相同的情况下,我还是呼吁优先购买自主品牌,买个明白,买个舒服,买份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