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测景台研究之一:历史真实与上古的“八尺占法”考

标签:
文化文物杂谈天文数学历史历法考古化石 |
一、由现代天文学理论求证周公测景台的历史真实
“周公测景台”在河南省洛阳市东南约60公里的登封县告成镇。相传是西周时周公旦以8尺圭表观日测影的地方,并确定这里为天下的中心。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南宫说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在遗存的土墩旁刻立纪念石表一座,表南面刻“周公测景台”五字。
面对这堆沧桑的黄土,这座无语的石表,千百年来不断的有人质疑,也不断有人在追问:周公为什么要到远离都市的告成测影,他又何以认为这里就是天下的中心呢?圭表为什么是8尺呢?
要回答这类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求证周公测景台的历史真实性,《周礼》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亦即夏至日,以8尺圭表测量日影,影长1.5尺的地方即为“地中”
。既然,告成是天下的中心,那么,这里圭表与日影的关系就应当符合1.5/8的比例,也即,告成在夏至正午时太阳高度角的正切值应为8/1.5。
而,一般的,太阳的高度角=90°+回归点纬度—观测点纬度:
(1)、Tan79.38 °= 8/1.5
即告成观测点的夏至太阳高度角为79.381°
(2)、周公测景台,其纬度为北纬34°405(数据源于中国3v地图与相关资料校正)
(3)、由(1),(2)得出当时把告成作为“地中”时的回归点的纬度为 :
回归点纬度=太阳的高度角+观测点纬度—90°
=79.381°+34°405—90°
=23.786°
这就是说,如果周公测景台其事件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当时的,也即周朝初年的,也就是大约3000年左右的回归纬度就应该是23.786°左右。
这一点可以用现代天文学中“回归线漂移”理论作时间上的求证:
现代天文理论认为:南、北回归线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那样固定不变。地球悬浮在太空中,受到太阳、月亮以及其他星体的引力作用,在引力作用下,地球的空间姿态产生微小的变化,变化体现在黄赤交角连续微小有规律的变动;北回归线总是在纬度23°26′附近摆动。周期约为27000年
平均幅度为:0.43″/年。
3000 年累计变化幅度0.43×3000=1275.07″=0.354°
又:
1976年第十六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通过:决定将2000年的北回归线位置定为23°26′21。即23.439°。根据这一标准,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办法推知,3000年前,即西周初年的回归线纬度为:
现回归纬度+3000年的累计变化幅度=23.439°+0.354°=23.793°
结论:两者相比较23.786°大于23.793°,相差0.007°
周公“测景”应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
但是,这里有一个不确定的引起误差的因素,那就是每年太阳到达北回归线的位置或时间点是不一样的,最大的误差是在测点与夏至点分别在地球的对面,这在理论上,在这一条件下圭表测得的结果应是8/1.508;而不是8/1.500;这可能使上述结果大大提前..因此
,周公们的测量结果是一个肉眼能够分辨的近似值。
二,八尺之占的术数意义
以八尺圭表占天下,占,象形字,是台与圭表的组合;意为测量。
人们不仅要问:周人占测日影立8尺之表,为什么不是9尺或10尺或其他什么尺寸呢?10尺之数不更是十全十美吗?深研之后就会发现这里有精妙的术数意义于其中。这会让现代人对周人的“数术” 能力和水平刮目相看,不得不重新审视一番。
先看如下数据:(如图) http://www.beidakg.com/forum/attachments/20090416_ad8a87f198d556e50dd6IxLV6QCAeg0P.jpg
“周公测景台”在河南省洛阳市东南约60公里的登封县告成镇。相传是西周时周公旦以8尺圭表观日测影的地方,并确定这里为天下的中心。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南宫说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在遗存的土墩旁刻立纪念石表一座,表南面刻“周公测景台”五字。
(1)、Tan79.38 °= 8/1.5
即告成观测点的夏至太阳高度角为79.381°
(2)、周公测景台,其纬度为北纬34°405(数据源于中国3v地图与相关资料校正)
(3)、由(1),(2)得出当时把告成作为“地中”时的回归点的纬度为 :
回归点纬度=太阳的高度角+观测点纬度—90°
=79.381°+34°405—90°
=23.786°
这就是说,如果周公测景台其事件是真实存在的
这一点可以用现代天文学中“回归线漂移”理论作时间上的求证:
平均幅度为:0.43″/年。
又:
现回归纬度+3000年的累计变化幅度=23.439°+0.354°=23.793°
结论:两者相比较23.786°大于23.793°,相差0.007°
周公“测景”应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西周时期。
但是,这里有一个不确定的引起误差的因素,那就是每年太阳到达北回归线的位置或时间点是不一样的,最大的误差是在测点与夏至点分别在地球的对面,这在理论上,在这一条件下圭表测得的结果应是8/1.508;而不是8/1.500;这可能使上述结果大大提前..因此
,周公们的测量结果是一个肉眼能够分辨的近似值。
人们不仅要问:周人占测日影立8尺之表,为什么不是9尺或10尺或其他什么尺寸呢?10尺之数不更是十全十美吗?深研之后就会发现这里有精妙的术数意义于其中。这会让现代人对周人的“数术” 能力和水平刮目相看,不得不重新审视一番。
先看如下数据:(如图) http://www.beidakg.com/forum/attachments/20090416_ad8a87f198d556e50dd6IxLV6QCAeg0P.jpg
(1)周人测景台的纬度约为34.42°,回归纬度23°48′。表高8尺,夏至时间影1.5尺,太阳高度角为79.381°。
(2)冬至时太阳的高度角为31.81°;它的正切值是0.6202258则日影长度为12.86尺,通过勾股定理,我们可以算出:冬至时由阳光、圭影、圭表围成的直角三角形的弦长为15.15尺。
(3)日影由夏至点到冬至点长度为12.86—1.5=11.36尺。
由以上数据,得出以下结果:
1..冬至时(1)整个三角形的周长为36尺有余,合360寸;360是周天之数;符合古人的周天思想。
2..日影一年中变化的长度11.35尺与圭表8尺之比约为√2,为正方形对角线的基本值,即,边长为8的正方形其对角线约为11.35。√2,古人呼之为“方率”
3..日影一年中变化的长度11.35尺与三角形周长36尺的比约为3.17,为圆周率的近似值。古代称之为“圆率”
以上结果,忽略了大气折射率(1.0003)很小不足以影响计算结果。
所以古人有言:圣人设表,为天下之规矩。这八尺圭表的占测之术凝聚了先民们的智慧。
但是,我认为,周天360是周人以8尺之圭表所追求的;是周人理想的“圣数”;而“方率”和“圆率”仅是一个或两个巧合而已。
这些只能是在“地中”才能成立。
二.占术的没落
圭表测景的技术要求是非常严格而烦琐的,且精确度不高。一是要求极其严格的水平台面,这在《周官》中就有表述;二是立表要树直中正;三是时间要求严格……即便是满足了这些要求,没有丰富的经验只是靠圭表也很难要求精确,地球是圆的,地面是凸凹不平的,还有太阳的斜射等等。还有,回归线的漂移,西周初期制定的“圭表测量标准”用不了多少年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到秦汉时,以圭表测量土地技术,即已经失传,两汉的经学家为商周此类的典籍作注时已是似是而非。如,郑玄以为“日景于地,千里而差一寸。尺有五寸者,南戴日下万五千里,地与星辰四游升降于三万里内,是以半之,得地中,今颍川阳城是也”他即不知道周人的意思,更不知道“回归线”的漂移,岂不是闭门造车、刻舟求剑?
而到今天,我们就只记得“古占圭表8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