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究竟隔了多少度?
(2008-06-26 10:22:59)
标签:
博客msn空间微软情感 |
E小编
前几天好久没有过联系的堂弟突然发了条短信给我,第一句话就说看了我的博客。正好那几天心情比较郁闷写了几篇文章发泄,还以为那小子终于开窍了学会关心关心自己的大哥。但是第二句立刻让我体会到了现实的冷漠——“大哥原来你认识某某某啊!”
这个某某某说的是在我MSN空间上的一位好友,刚好又是堂弟的老同学。开始还觉得挺巧的,后来想想最大的可能就是那位某某某在堂弟的好友列表中找到了有相同兴趣的我,随后成为了我的好友。而对这个过程不了解也未参与的堂弟,在看到了我的好友列表中熟悉的名字时,会奇怪也是能够理解的。
难得联系,兄弟之间多聊了几句,但这个没良心的家伙到最后也没给我一句安慰,光是提他的老同学了。从事互联网方面工作也有几年,Web2.0的东西也玩过不少,但却很少对传说中的“六度理论”有什么体会。除了直接结识一些同好之外,像这次通过朋友认识朋友的机会也并不是很多。或许是因为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普遍的消极态度所致,或许是对虚拟社会中交友还存在一些心理障碍。那是不是意味着六度理论在国内就很难成立,或者说在国内的SNS最终也只能做成一个又一个封闭的小圈子呢?至少,有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来避免这种悲哀的结局。
MSN(现在官方成为Live Messenger)在之前的某次升级时引入了“查看朋友的朋友列表”的功能,一下子引起不小的争议。原因很简单,自己的朋友列表属于自己的隐私或者是宝贵的资源,自然不愿与人分享。说个笑话,一位花花公子必然不愿意某个女友从自己的好友列表中了解自己的脚踏几船的花心。这么分析的话,六度理论的实现其实是有着无比巨大的障碍。
最后微软还是不顾众多花心萝卜的反对,坚定地推出了“查看朋友的朋友列表”这项功能。不久之后,MSN空间也跟着改版,在登陆页面中用户可以直接看到好友的最新情况,包括好友又结交了哪些好友。这对那些心胸坦荡的重度使用者是个很不错的功能,一方面可以方面的了解朋友的最新情况,一方面也能强迫好友了解你空间的最新更新,最后就是能在好友的好友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效果就好像是参加现实生活中的联谊会。但对另一部分的人来说,他不得不做出种种程序上的设定,免得在自己不知情的事情被人“结交”。
好友也许能信的过,但好友的好友就未必了。好友的好友的好友的好友的好友的好友(刚好六度),那你甚至会从座位上跳起来吼到:“TMD那是谁啊?”
现在有很多创业者做家族网站,这些人希望通过Web2.0的力量在互联网上重建这个家族的联系。但结果却是,你并不希望你大姨妈的二叔的三儿子的四老婆来问候你甚至找你帮忙。所以有些新的网站尝试着做出了限制,例如你只能看到两层关系之内的亲戚的联系方式。
亲情尚且如此,那普通的陌生人呢?六度理论真的是纯理论,没有计算进人的感情。或许你能在你朋友朋友中找到知音,但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如此。其中合适的“度”到底是什么,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