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c114的博客
c114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585
  • 关注人气: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讨论]电信不会为C网毙掉PHS。PHS仍将发挥余热。

(2008-06-05 08:33:53)
标签:

电信

联通

c网

phs

it

作者:家园网友地主阶级

 

在论坛上看到有些网友提到中电信拿到C网后应立即把P网废掉,把P网用户转成C网。我觉得,这样的做法对电信来说是不正确的。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看看。

 

电信现在公布的P网用户应该差不多有5000多万。实际在使用中的数量,应该是比这个数目更少。小灵通的ARPU从2004年跌破40元后,目前都维持在30--40元的阶段。远低于C网普通用户的ARPU 58.1元。 ARPU 30-40元的数字清晰的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小灵通用户日常使用PHS的情景。 30,40,50,60的非时尚女性,以及初中,高中的学生。(最近几年,学生们也都是缠着要父母们给他们买手机,而非小灵通了)。对于现在还在坚持使用小灵通的用户,其通信需求是非常简单的。小灵通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对于不断减少的小灵通用户数目,比较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小灵通的资费优势在中移动和联通的多种套餐的影响下,已经消失殆尽。同时,前些年出产的PHS手机的耐用性也低于普通G网手机。在PHS手机经过多年使用报废后,很少有用户会再花数百块钱购买新的PHS手机了。

 

对于ARPU这么小的用户,我想,中电信应该不至于花大力气去补贴手机的要他们都转网吧?若是这么做的话,首先是得花很多钱,其次是折腾人(折腾自己的员工和用户),再次是又把C网的ARPU往下拉了。最后,把C网给做成了低端中的低端(还指望C网能翻身?)。

 

中电信应该意识到对己有利的不对称管制有多么重要。集团领导WXC不应该放弃对具体措施和条令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小灵通应该保持适当的投资,继续其“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的明确定位,与固定电话一起,改变现有资费模式,通过降低资费乃至包月免费的方式,尽可能挖掘人们在住宅时候的固话小灵通的使用次数。以最大限度增加这两种技术处于相对劣势的网络的竞争力。

 

C网目前的用户容量据说是7200万。现在联通公布的C网用户数为4000多万。这样的一个余量,对于要进行G,C两网分割的重组整顿时期,也并不适合将P网用户转网C网。

 

C网现在一个月的全国增量才20多万。搞不好,等电信一接手又成负增长了。对中电信来说,要做好C网确实是太难了。内忧外患,作为电信主要业务之一,P网还是应该继续运营的。不能自己把自己的业务给砍了。台湾,日本的PHS网现在也还是在搞,资费降下来,我国的一样也还有生命力,现有用户还是能保存住的。

 

顺便提一下,论坛上也有人反复强调资费竞争是低层次竞争。这样书本理论,N年前大家也都知道了。对于固网和PHS这样的网络来说,没有办法,资费的优势是它们最有力的也是最后的优势。

 

日前, 王晓初指出,中国电信的移动业务与新移动和新联通展开差异化竞争,主要定位于中心城市的中高端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C网现在的主要问题是终端供应匮乏,手机价格偏高,他相信中国电信加入后可以迅速改变现状。

 

另外,王晓初针对小灵通认为,1/3的小灵通中高端用户将会转向C网,这与外界估计的50%~60%转网率有较大差距。

 

由此,我们应可以看到 对于 C网和小灵通的发展定位,WXC 仍然有清醒的现实的认识。根据其关于C网的定位,我们有理由断定,小灵通和C网将高低搭配继续存在参与市场竞争。

 

当然,此种模式与过去联通的G/C网共存的本质区别在于 C网的扩容优化 即便对 P网这个稳定运行多年且投资限制的网络 造成了用户转网分流,也是中电信乐于见到的。更何况, P网 C网的目标用户人群存在巨大差异。

 

尽管以上文字都大致表明了中电信高层对于C网发展的正确认识和合适的策略,但是鉴于目前移动通信市场的饱和程度,以及监管层非对称管制政策的不明朗,我继续认为,对于中电信来说,从市场角度来看,吃下C网是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  (当然,虽然这次收购以市场化的形势出现,但本身只是一个国家政策指导下的交易。)

----------------------------------------------------------

更多专业通信资讯请访问 C114中国通信网:www.c114.net

更多专业通信讨论请访问 通信人家园社区:bbs.c114.net

本次重组专题讨论区 运营商专区:http://bbs.c114.net/index.asp?boardid=4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